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9月份CPI同比涨3.6%
创23个月来新高 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为主要推手
  新华社10月21日电 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008年11月以来的新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CPI虽然创下23个月来的新高,但这23个月大部分处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恢复性反弹的时期,CPI整体处于低位甚至连续9个月为负。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百分之三点几的CPI涨幅并不少见。
    盛来运说,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国内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说明国家在管理通胀预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有效的,也是得当的。
  食品居住价格涨幅突出
    像前几个月一样,9月份依然是食品价格引领CPI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达到8%,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国家统计局测算,9月份CPI中新涨价因素90%来源于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
    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引发了人们对物价稳定的担忧,好在秋粮丰收在望。盛来运预计,今年秋粮增产较多,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粮食增产一定程度上为保持粮价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常态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直言,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用地在减少。而且,国家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也要通过农产品价格的稳步上涨增加农民收入。“供需不是问题,但价格面临重新定位。”
  全年调控目标有望完成
  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加息之后物价走势会怎样,人们更加关注。
    盛来运表示,今年后三个月既有影响价格上行的因素也有影响价格下行的压力。上行因素一是美元贬值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会产生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向后续产业传导。影响价格下行的因素一是预计秋粮增产较多,二是绝大多数的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三是翘尾因素在今后几个月还会逐渐走低。
    “尽管存在价格上行的压力,如果后期通胀预期管理得当的话,那么完成全年价格调控预期目标仍然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盛来运说。
  >>相关新闻
    新华社10月21日电 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数据,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同比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下一阶段,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盛来运强调。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9月份CPI同比涨3.6%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