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在和谐中进行
——随州经济开发区平台建设拆迁工作纪实
作者:徐王俊实习生周宇
10月21日,随州经济开发区拆迁户聂清远又一次来到城东工业园,站在中央大道看着正在施工的项目现场,感慨地说:“终于开工了。原来的家变成了新厂房,企业投产后,就可以在家门口工作了,村民变成了市民。” 随着工业兴市步伐的加快,随州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平台建设由此驶入快车道。去年底,开发区在316国道以北打造10平方公里城东工业园,全面拉开工业园框架,园区迎来了大拆迁、大安置的高潮。 1100户,这是随州经济开发区自2009年12月16日以来的拆迁户数,涉及城东新区吴家老湾、十里铺、寨湾、望城岗、熊家村、裕民村等地。随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滕佑灵表示,这是我市在城市发展中最集中、最大规模的大迁移,大范围农业区实现了向工业区转变。 征地拆迁,工作艰巨,这副担子,一头挑着政府,一头挑着百姓。为了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开发区严格制订了拆迁安置补偿方案,组织拆迁公司、资产评估公司、村组干部等联合到农户家里做财产评估,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来赔付,对赔付在50万元以上的,进行集体协商。同时,组建核查督导专班,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搬迁中,有太多的曲折。润喉片、手电筒,是每位拆迁队员的必备品。他们按照 “白加黑”、“5加2”的工作时间,走访拆迁户,严防抢搭乱建。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西平说:“平台建设是硬任务,拆迁工作是‘硬骨头’,每人讲得喉咙痛,经常半夜三更才回家,服消炎药更是家常便饭。” 华裕公司总经理助理周仟华,患有肝、肾疾病,免疫力下降,引发40度高烧,仍与农户协商赔付至深夜;56岁的寨湾村支书陈忠福,身患糖尿病、胃溃疡,面对该村126户的拆迁量,起早贪黑,主动做群众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通过广泛的宣传,拆迁户了解到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工业化发展更有利于长远利益。城东新区办事处主任聂元林说,工业化解决了群众安居和乐业两大问题:兴建工业园,安置就业;政府为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拆迁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中央大道往西是目前在建的编钟大道,涉及拆迁33户。“建工业园,小村庄变大城镇,‘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环境也会改善,我们给发展让路!”望城岗七组村民陈爽带头让拆迁队对自家小楼进行评估。城东新区办事处副主任邓金武感动地说:“许多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居住、生产都在农村,其中还有过去的搬迁户,在大局面前,他们带头拆,让自家亲戚主动拆。” 无情拆迁,有情安置,开发区对拆迁户连续发放10个月的过渡安置费,仅城东工业园拆迁补偿费就达4000多万元。寨湾村一组有6位老人,由于生活不便,开发区与市民政局沟通协商,由开发区缴付相关费用,让老人们住进了福利院。开发区对村民在3天内签订协议、1周内搬迁完毕的,每户奖励现金3000元;在5天内签订协议、1周内搬迁完毕的,每户奖励现金1200元,这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目前,城东工业园芦家坡规划13万平方米的还建点有3期已经封顶,年底可交付使用200套,寨湾五组的220亩自建万人居民小区,现正紧张建设。 如今,放眼随州经济开发区,从波导路到中央大道,再到双龙路,机声隆隆,过去一座座小山包被平整,换来的是错落有致的工业新区。开发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徐王俊 实习生 周宇 通讯员 黄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