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中药
本报记者 包东流 天气渐冷,又到了传统的膏方进补的时机,配中药调理和养生的市民也多了起来。但是不少市民蓦然发现,今年的中药价格,要比往年高得多。日前,记者走访随州城区部分医院以及药房,发现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中药材的价格都涨了,一些种类甚至翻着番地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药疯涨,主要原因在于“天灾”和“人祸”。 A多数中药都在涨价 在市民姜女士的印象中,吃中草药要比吃西药便宜得多,可是前些天她拿着一副方子去药房抓药时,却被中药价格吓了一跳。 “配了五服药,用了近200元。”姜女士说,“而以前,按照这个方子拿药,花不了100元。”姜女士感慨道,没想到中药涨得如此厉害。 姜女士的感受并非个例,一位从业30多年的中药师表示,今年的中药,涨疯了。“前些年中药也有涨价的时候,但都是微涨,而且过不了多久价格就会跌下去,但是今年以来,中药材的价格节节攀升,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最重要的是,涨价的幅度太大了。”这位姓谢的中药师如此说道。 中药涨价的幅度到底有多大,记者在我市某医院药剂科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太子参,去年70元/千克,今年280元/千克;金银花,去年60元/千克,今年200元/千克;三七,去年90元/千克,今年400元/千克;水蛭,去年220元/千克,今年800元左右/千克…… “今年中药材普遍涨价,而且涨得太不正常了,连我们都在感慨,在这样涨价下去,病人都快吃不起中药了。”该医院药剂科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10月27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药店,发现许多中药材的零售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多为两三倍以上。 “同样的中药处方,上个月初去抓药还是24元一袋,现在就29元了,一问才知道中药材又涨价了。”在解放路一家药店中药柜台买药的市民张先生说。该药店导购员介绍,今年药店的部分中药材已经调整了好多次价格,几乎是进一次药就要调整一次。 B中药涨价影响几何 市民周老先生有高血压,以前一直吃中药,一吃就是一两个月,但是由于中药价格上涨,周老先生前段时间只吃了半个月就坚持不住了。“算了算,一个月就得一两千元,有点承受不了。”周老先生说。 在采访中不少习惯吃中药的市民告诉记者,中药价格上涨,让他们不得不 “改换门庭”,去吃西药,还有一些人表示,会选择去一些小药店买便宜的药材。“前两个月有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开了方子,拿去划价后,我盘算了一下,还不如去找间小药店抓药呢。”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 “中草药价格疯涨,最担心的就是一些药店以次充好,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中医师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譬如五味子,这味中药主产地在辽宁,虽然湖北也有一些地方出产,但价格却相差很多,而且药效也有很大程度的差别。“如果病人抓药只图便宜,那么也许一些商家就会用湖北产的五味子来替代辽宁产的五味子,这样的话,整服药的质量、药效就会下降,病人搞不清楚,就可能会认为医生开出的方子有问题,甚至会怀疑中药治病的功效。” “中药材涨价,那么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成药会不会涨价?”在记者采访中,一些市民提出这样的疑问。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中成药为普药,价格受到了国家限价的控制,涨价要通过有关部门的许可,因此中成药即便是涨价,也要慢于原材料的上涨。 C原因“天灾”加上“人祸” 一向不大引人关注的中草药价格缘何猛涨?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今年中草药涨价主要跟三个因素有关。 “反常气候的影响很大,譬如三七,主产地是云南文山,今年遭遇了特大干旱,对三七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导致三七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云贵川等中药的主要产区都遭遇了诸如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很多中草药大面积减产,导致中药材行情大涨。”随州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陈艾明说。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是导致中药材涨价的因素之一。陈艾明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工人工资涨幅比较大,一些中草药产区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人来采集中草药, “我市也有部分乡镇出产中草药,但是据我们得知,很多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做这一行。因此一些出产中草药的乡镇要么减产,要么提高工人工资,这也造成中草药的价格上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游资炒作,这是不少业内人士一致的观点。他们认为,中草药属于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炒家不用花费太多的资金就能控制单一药材的价格,这导致一些游资进入中草药领域,囤积药材,低进高出。明珠药店的经理徐自斌告诉记者,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是我国中药材批发规模最大的两个城市,他们去当地进货时,经常会听到当地经销商抱怨,很多大老板囤货,基本一次就是数百吨,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人为炒作,但是没办法啊,货都被别人掌控了,他说卖多少就是多少,你不买还有别人买。”徐自斌说。 D得给“黄金中药”降火 “中药材完全市场化,处于监管的空白状态。”一位从事中医多年的医生说: “中医药正处于恢复发展期,我认为应当从保护发展中医事业和保障群众健康的角度,稳定中药材价格和市场经营秩序。” 对此,我市一些中医药业内人士建议:可通过惠农政策,对种植中草药的农户进行补贴,提高药农的种植积极性,通过规模化、基地式种植,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确保市场有充足的中药材供应;应对用量较大的中药材品种建立中药材储备库,完善中药材储备制度,在药贱伤农时及时收购,在药价过高时把储备药材放归市场,调节市场价格。 同时,老百姓不可能因为中药材价贵就不调养、不治病了,因此,市民也应理性对待中药调养、进补,不要一味追求“越贵越补”,药方的关键在于能否对症,药材要地道,不必追求昂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