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铺就人生路
——记唐县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刘克文
随县唐县镇农技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克文,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农村致富的领路人”。近来,他被评为随州市勤政廉政先进个人。 有人问刘克文,干科技推广工作29年,你究竟去过多少次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决过多少个技术难题?刘克文说,我真说不清。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我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条件较差,要天天跑村串户,成天和泥土打交道。刘克文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参加工作时,我就下定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实事。” 治穷先治根,致富摸准门。经多方调查论证,唐县镇特有的气候和土壤,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1998年,刘克文开始进行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科研生产,需要很大一笔经费。当时,国家没有对马铃薯研究立项,而农技服务中心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怎么办?刘克文拿出积攒多年的积蓄,又找亲朋好友借钱,投资10多万元,远赴东北,组织调回2万公斤薯种,选择鲁城村3组200亩作示范种植,手把手地教农民整地、切块、播种、盖膜、病虫防治,来年5月初,马铃薯丰收上市,创造了亩纯收入1500元的经济效益。 在中心的管理工作中,刘克文“廉”字当头,公家的钱一分不沾。有一次,刘克文在外出差,家里来了两个亲戚,单位正好也有客人。好心的同事就把他的两个亲戚叫到一起吃了饭。刘克文回来后,坚决按标准结了两个亲戚的饭钱。同事们知道了刘克文的脾气后,一律按规章办事。 在中心的管理工作中,刘克文“俭”字立身。“他1年中有200多天都是在路上和车上度过的。”刘克文的同事杨远志说。有一次,他和刘克文到东北考察马铃薯良种。当时,马铃薯产业在唐县镇发展得很好,农技服务中心也有很好的收入。坐火车到东北路途遥远,同事以为刘克文会买两张卧铺票,没想到刘克文买了两张硬座票。路上,刘克文因陋就简,饿了吃泡面,渴了喝自带的白开水。在东北期间,也尽拣农家的小馆子吃饭。 刘克文担任农技中心主任后,还时刻记着“老本行”。村民有不懂的技术问题,打个电话给他,他就会立刻过去帮助解决。有人说,你当了领导,还整天往农村跑、往田里钻、忙忙碌碌,究竟图个啥?他说,我闲不住,要做一名乡亲们满意的科技推广人,必须心里要时刻想着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本报记者 伍雅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