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CPI同比涨幅再创新高
四大原因:货币发行过量 灾害等临时因素 游资热钱炒作 成本和需求上升 新华社11月11日电 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已经使得11日发布的10月份CPI数据没有悬念。月度CPI突破4%农产品继续领涨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占到3.0个百分点,是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10月份本是收获季节,但蔬菜价格同比却上涨31%,水果价格上涨17.7%。盛来运分析,由于部分国家干旱造成粮食减产,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产生了影响。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给地,海南洪灾对蔬菜价格产生了影响。此外,原材料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直接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成本上升成“推手”货币超发成“温床”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这一轮宽松货币后,许多产品价格像击鼓传花似的轮次涨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提醒,大量货币流动性导致通胀预期不断上升,这值得警惕。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就国际上看,美联储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此举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