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推动随州文体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判断形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踏踏实实的作风,促进文体工作的全面发展,以各项工作的新成绩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连续三年参加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力。以城市重点项目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乐都广场、滨湖风光带、滨湖体育公园、市民中心、神农广场的建成,广电大厦等城市主题文化项目建设的启动,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馆)39个,社区文化中心10个,农家书屋548家,修建群众体育健身路径69条,农民健身工程149处。近年来,全市建有各类文化机构49个,群众艺术馆1个,艺术学校1所,图书馆3家,公共图书藏书9.83万册。建有广水楚剧团和曾都花鼓剧团。挂牌成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成功申报了全民健身中心(省级)一家。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迎楚楚回家”、“唱响随州”大型电视文化活动、新农村文艺调演、音乐会、随州市第一届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承办了全国、全省老年门球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形成了 “闹元宵大型文艺晚会”、“兰花节”、“桃花节”、“银杏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文化节”等一批重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年均集中组织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就达600余场次,仅每年的“闹元宵”就有5万左右的市民参加。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200余场次,市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5次,义务送书5000多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民间节庆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渐活跃,全市常年活跃在社区和农村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伍达217支。全市文艺创作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各艺术门类在全国性各类赛展中参展、获奖的作品2700余件,出版文艺作品专著(专辑)40余部。圆满完成“建市十周年”大型文艺庆典,成功举办省十三运会随州火炬传递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等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随州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积极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各类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经营单位509家(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的),从业人员3300余人,其中歌厅、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吧等文化娱乐业87家,音像业经营单位65家,书报刊经营单位77家,网络文化业203家,演出业58家,电影放映单位5家,文化旅游业3家,文物和艺术品制作经销单位4家,艺术培训机构7家,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终端机98家,印刷厂88家,电子出版物经销单位17家。固定资产总额达到4.37亿元,年收入9647.8万元,利润770.7万元。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各类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确保了文物安全。全市建立文物保护机构3个,专职从业人员160余人。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文物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加紧对馆藏青铜器、陶器进行修复,对漆木竹器进行脱水。认真做好汉丹铁路复线、随岳高速公路、绕城公路、西气东输、麻竹高速高等级公路等建设用地前期文物调查及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较好地维护了文物安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炎帝神农传说》、《随州花鼓戏》、《打锣鼓》、《义阳大鼓》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炎帝神农传说》、《随州花鼓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随州为 “中国编钟之乡”荣誉称号。 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开展网吧大型联合检查行动,依法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进行查处或责令停业整顿。大力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对全市所有互联网接入商进行清理,对网上电子出版物进行专项整顿,有效打击了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严厉打击利用歌舞娱乐场所从事色情、淫秽、吸毒、贩毒等违法活动,有效地维护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连续多年开展统一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活动,特别是每年定期开展以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歌舞娱乐场所、书刊经营点等文化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有效地净化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