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野生药材栽培成食用蔬菜
广水试种“功能蔬菜”成功
作者:毛传荣、
本报讯 记者毛传荣、通讯员李章涛、郑艾凤报道:在广水市武胜镇东晨菌业公司,有2个并不特别的塑料大棚,里面种植着数种“功能蔬菜”,茎叶已经长出了好高。广水市科技人员称,这些“功能蔬菜”口感很不错,尤其是菜芽特别鲜嫩可口,对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亚健康人群有保健作用。 时下,“功能性产品”日趋走俏,蔬菜中的“特殊功能”也受到消费者青睐。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要求,针对目前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趋势,运用“食药同源”的原理,经过多年的研究,把野生药材栽培成食用蔬菜,进行杂交育种,开发出多种“功能蔬菜”,实现食药兼用。今年元月,这项成果通过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列入湖北省“院省合作开发”项目。 广水市科技部门抓住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员下到广水的机会,根据东晨公司开展林菌药菜综合经营的实际,促成两家密切合作,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积极申报科技特派员项目,进行 “功能蔬菜”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示范推广。目前,东晨公司已发展1亩多苗圃,开展了血红菊、百滋菜、益气参、枸杞等5种“功能蔬菜”的试种,获得了初步成功。据介绍,这些“功能蔬菜”有的能降血脂、有的能增胆汁,它们是科研人员从上百种蔬菜中筛选而出,不但注重口感、产量,更重要的是其中的药用含量比同类品种高出许多,因而也就有了更为明显的保健功能。 东晨菌业公司总经理闵东毅表示,明年开春后,将发展示范种植基地100亩,再上5个新品种,逐步推广种植1000亩以上,力争亩产2500公斤,亩收入超过万元,成为省政府“菜篮子”工程的产业化项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