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改善生产条件 防治病虫草害
专家建议加强秋播后田间管理
作者:邱学锋、
  本报讯 记者邱学锋、通讯员徐厚新、程盛报道:截至日前,我市农业大县随县的秋播生产已顺利结束。该县计划秋冬播作物面积108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种植小麦75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
    据了解,该县今年精心组织,早规划,早准备,早动手,秋播生产得以紧张、有序、高效、顺利进行。但由于水稻生育期推迟,加上田间湿度较大,很多农民想等到田干土爽再播种,结果10月25日遇到一场阴雨,致使今年小麦播种整体偏迟;并且稻茬麦田土壤板结,土温低,冬前生长积温不足,冬前和早春因土壤湿度大,通气透水性差,根系发育不好,有可能造成麦苗生长缓慢,苗小、苗弱、叶少、分蘖晚或不分蘖,次生根少;同时因为播量大,加上施肥方法不当,冬前分蘖发生缓慢,开春后随温度回升,分蘖迅速增加,形成春季假旺苗,单位面积群体数量猛增,田间郁蔽,病害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可能造成成穗率低、穗头小、粒数少、粒重减轻、产量降低;此外,当前田间湿度大,可能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早衰。
    有鉴于此,农技专家针对秋播后加强田间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应改善生产条件,排除湿害。涝渍害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生理障碍,严重影响根系发育和小麦正常生长。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现沟渠相通,四沟配套,降低麦田地下水位,把田抬起来种,是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抓好田内沟的规格质量,一般厢沟要达到20cm,,田边沟和腰沟还要相应加深。同时,在小麦出苗后和拔节前要分别进行清沟沥水,防止积聚泥水,以保证小麦生育后期排水通畅。
    其次,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重施起身拔节肥。 因为稻茬小麦播种出苗后,由于气温逐渐降低,苗期生长较为缓慢,尤其是进入越冬期间,生长更加缓慢,因而幼苗前期生长需肥量少,等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小麦开始迅速生长,并随着植株体积的增长,需肥量增多。从起身拔节到抽穗是需肥高峰期,抽穗以后到成熟,仍然需要一定的供肥。过去传统栽培所采取的“一炮轰”施肥方法,不仅会因为冬春雨雪使土壤中肥料流失,而且在早春升温后导致小麦春季分蘖大量发生,群体变大,影响个体健壮生长,而到小麦中后期又出现脱肥早衰现象。因此,稻茬麦应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将部分氮肥集中在起身拔节期施用,既可利用土壤基础肥力培育壮苗,又能满足小麦吸肥高峰期需要。
    同时,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推广“一喷三防”技术。稻茬麦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既有旱生性杂草,也有湿生性杂草,杂草防治要秋防春防相结合。我县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是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麦圆蜘蛛、粘虫等。对赤霉病要用 “药、肥、素”实行一喷三防,抑制病虫害,延长植株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善生产条件 防治病虫草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科技前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