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上涨背后的三个为什么
作者:王敏张辛欣潘林青
新华社记者 王敏 张辛欣 潘林青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10月CPI涨幅高达4.4%,其中蔬菜价格同比上涨31%。本是收获的季节,为何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重?新华社调研小分队从田间到市场,从路上到车上,追踪菜价上涨背后的三个为什么。 种植成本上升了吗? 高涨的蔬菜价格,让菜农乐了一把。在被称为“中国大蒜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蒜农陈景田告诉记者,种一亩大蒜产量为1250公斤左右,大概能卖7800元,比去年多挣了3000元左右。 然而陈景田算完账后告诉记者,蔬菜的田头价格是抬高了,但农药、化肥都在涨价。原材料和物价普遍上涨,生产和生活成本都上升了。“我觉得没落下多少。”他说。 “最近几年国家一直调高粮价,这势必会推动菜价的上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刘通指出,当种菜的收益不如种粮的收益高时,且种菜并没有补贴,农民就会种粮而不种菜。 “种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刘通说,近年来农民的劳动力升值,导致用工多的蔬菜价格不断上涨。 “菜价涨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周边地区菜地在逐步减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周围菜地变高楼,当然影响到菜价的价格。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种菜的种植成本上升。为了稳定菜价,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指出,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 运输、物流成本有多贵? 种植成本上升固然拉高菜价。但记者通过调查后发现,从菜地到消费者手中,供应环节颇多,蔬菜买卖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则更为惊人。农民永远赚不过经销商。尤其是在蔬菜销售环节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从菜地到批发市场,蔬菜加价1/4,而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蔬菜加价超过1/2,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 在蔬菜集散地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蔬菜经纪人王海荣刚从山东枣庄收购了一车(25000公斤)大白菜,价格为0.8元/公斤。他卖出的批发价格为1.2元/公斤,除去运费、税收、人工等成本,纯利润为0.1元/公斤。“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卖完一车,纯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 但王海荣同样叫苦。“以前从枣庄至寿光运输一吨白菜的费用为240元左右,近期柴油贵了,涨到了260元左右。柴油价贵了,而且还经常买不到。如果一耽误,蔬菜腐烂了,就只能亏本了。”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流通腐损率达到20%到30%,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至5倍。物流环节的消耗多了,零售终端的成本自然上升,居民需承受的蔬菜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 “农产品价格走高的重要原因是供应环节多,层层加价,再加上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康森说。 究竟有没有“游资炒作”? 今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相继成为热词,在供需环节是否普遍有“游资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定程度上存在炒作现象,但今年一些农产品刚一上市,开秤价格即创出新高,这与游资炒作“低价进货、高价出货”的惯用手法不相符。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专家冯群力告诉记者,适宜游资炒作的农产品往往产量偏小、减产、产地集中、耐储存、需求刚性等,除绿豆、大蒜等个别品种外,像白菜、苹果等大多数农产品产地分散、产量较大、且替代性较强——“白菜贵了多吃土豆,苹果贵了可吃梨”,并不适合游资炒作。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16条”的公布,国家加大调控,游资迅速撤离,“蒜你狠”狠不起来了。暴跌的蒜价让大蒜经营商措手不及。目前,大蒜暴跌趋势正蔓延至全国,多地大蒜下跌10%以上。 (据新华社11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