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订报刊是文化消费
  一
  
    12月是预订新年度报刊的黄金时段。当前,订报订刊的工作,正在进行着。
    在预订报刊的行列里,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特别引人注目。这些群体的人们对报刊格外地有感情,舍得掏钱投入。其中订3种以上报刊、支出达到500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紧追公职人员的,是企业家、小业主群体和农村那些干得好、富得快的人们。这些群体中的有些人订报订刊达到5种以上,支出达到1000多元。
    这些群体的人们踊跃订报订刊,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多年如此,年年如是。他们说,订报订刊一是工作、学习的需要,二是生活消费的一个方面。
    有人喜欢报刊,也有人漠视报刊、冷待报刊,不愿意订报也不愿意订刊,其消费仍然停留在物质层面。
  
  
  二
  
    人们的消费有物质的,应该也有精神文化的。吃穿住是物质消费,看电影、看电视、读书看报是精神文化的。
    这是消费的两条腿。
    改革开放32年了,我国的物质基础由短缺进入丰盈,精神文化生活由贫乏进入丰富。消费限制时代过去了,消费劝导时代来临了。近两年,国家开始引导扩大内需。
    这内需也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文化需求。
    然而,无论是从印象上还是从数据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消费的两条腿不成比例,物质消费这条腿粗大,精神文化这条腿瘦弱。
    一粗一瘦,一大一弱,消费这个巨人明显地畸形。
    以2009年为例,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57元;全市人均消费8000元。即便是收入低一些的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也达到4067元。在这个人均年消费的8000元中,精神文化消费占多大比例呢?少得可怜。据统计部门的权威数字,2009年我市人均文化教育消费370元。这370元仅占8000元的4.6%,不到二十分之一。
    而且,这370元中,大部分还是教育支出,文化消费是少而又少,可怜复可怜。
    文化消费中的报纸阅读,随州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是《随州日报》,千人拥有量仅为15份左右,仍低于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而其它报纸的千人拥有量则更低。
    消费结构的严重畸形,报纸阅读的贫瘠,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眼界和素养,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人们已经习惯了买米、买油、买菜、买房,这是生活必需品;报刊虽然不是“饱肚子”的物质生活必需品,但它却是“富脑袋”的文化生活必需品。
    没有温饱的时候,社会当然可以理解柴米油盐优先。现在,整个社会温饱有余,奔小康的人们在消费观念上应该调整升级。要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念,那就是物质生活加文化生活的消费观念;要形成科学的消费结构,那就是在消费中要包括柴米油盐之类的物质消费支出和电影、电视、报刊之类的文化消费支出,让自己的脑袋瓜和肠胃共享消费的舒畅。
    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自然经济时代的小农生活画卷。即便是在那个时代,也是既有“柴米油盐”画卷,也有“耕读”图。今天的我们,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日常生活仅讲“柴米油盐”已经是非常的不够了。社会的有识之士盼望着,有更多的人们,开门数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后,能果断地加上报刊。公务员、公职人员的消费支出中有报刊,工人、农民的消费支出中,也应该有一些报刊。
  
    (荣 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订报刊是文化消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