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三十载税路

  三十年前的九月,一个午后的下午。那时的我,住在南关属于街道所有的老式瓦房里,高考落榜等待分配工作。家中连台黑白电视机都没有,正在家里无所事事,一位小学同学找到我问,想不想去当协税员,上街收税?我不懂什么叫协税员,不知道怎样去收税,但想到能有份临时工作、而且和同学一起有个伴,就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没想到,就这样一脚踏进了税务的大门,从此与税收结下了三十年的不解之缘。
    到单位报到后,我被安排在街上收税。拎着一个小黑包,带着一本税票,就算“上岗”了。那时候,还没有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税收的概念。城区内不存在有固定门面的个体工商户,只有水西门两侧有些贩肉、贩鱼、卖菜的,果品公司附近有些贩水果的。单位收税的老同志教我们收屠宰税,猪三元、羊伍角,还教我们如何辨别羊的前胯后腿、从一堆羊胯子看出是几只羊?该交多少税?
    三十年前的深秋,气温比现在要低很多。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老汽车站守候,等那些从乡镇、河南等地来的商贩运来猪肉、羊子、按只清点收税,然后赶到水西门收那些卖肉、卖鱼的税。下午再到果品公司,看见有汽车从外地拉来水果,就坐在车上,等他们卖出钱来再交税。一个月下来,能收一千多元的税,按百分之二比例提成,能有20多元的工资。
    1980年12月2日,我到当时的随州市财政局第一税务征管处上班了。17岁的我,从此有了一份固定工作,成了一名正式职工。
    那时的第一税务征管处,即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老一处”,不到十个人,却管辖着在随的省直企业和市内的国营工商企业。初来乍到,领导安排我做省直线的专管员。那时的省改、大棉、缫丝、油泵、齿轮都是响当当的省直大企业,财务人员一大堆,帐簿凭证装满屋。我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几年下来,和这些企业的财会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我还能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1981年夏天,由于财税部门有帮扶企业促产的责任,领导派我和当时河西酒厂的一名书记,一名推销员一起去新疆推销白酒。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一走就是万里之遥,坐在去西域的列车上,我兴奋得夜不能寐,沿途的旖旎风光、雪山奇景让人目不暇接。经过三天两夜,我们到达了新疆乌鲁木齐。因为坐的是蒸汽列车,没有空调,车窗大开,满脸满身的煤渣。到旅馆一洗,洗下来的都是黑水。我曾好奇地问酒厂书记,为什么千里迢迢到新疆来推销白酒。他说自己在新疆支边20年,了解这里的风情、了解这里的维吾尔族汉子。他们生性豪爽、喜饮烈性白酒。
    在新疆,我们整整呆了一个月,跑遍了昌吉州所辖的县城。在广袤的大漠深处,坐在长途汽车上,一走大半天看不见村庄、看不到人影,有时甚至看不到一棵树、一株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东奔西走,多方联系,销售白酒五十多吨。
    三十年弹指一挥,回忆过去,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今昔对比,感慨万千。三十年,我经历了财、税、审的分离,财税的合并与分家,分税制的建立,国、地税的分设;从税务专管员一人进户、各税统管,到征、管、查三分离;税源专业化管理从收税的“见官大一级”到如今的“服务兴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与网络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三十年,说不完时代的变迁,看不尽发展的新颜。
  
    ●姚良坤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十载税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