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那棵树,那座桥

  我的童年浸泡在汗水中,经过发酵,至今仍散发着特有的芬芳。
    因为生长在大山里的缘故吧,靠山吃山,理所当然。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八九岁时开始砍柴卖,与镰刀、斧子、扁担为伴,手上腿上到处都留有疤痕,到现在还依稀可见。
    那时,我的家距学校一公里,距供销社两公里,学校位于正中间。早饭后从家里背一小捆柴到学校上课,中午放学后到供销社把木柴卖掉后赶回家,下午放学后上山准备第二天的木柴,摸黑回家吃晚饭。经常如此。那时柴价是每百公斤3元,我每次大约背10至15公斤,能卖三四角钱。这样,我的学杂费、铅笔作业本等文具之类都是自力更生。因为钱来得太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
    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买了平生第一支钢笔,七角二分钱,不用时别在上衣的口袋里,很是威风。用了不到一个月,有一次趴在路边的水井里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钢笔从口袋里跑出来,掉进了井里。我怔怔地呆看了很久,然后跑到村里借了一担水桶,花了两个时辰,硬是把井水淘干,把钢笔捞起来。那情景如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我和同龄人卖柴时总是一大群。但我生来个头小、力气也小,却偏偏好强,总不想比别人孬,这样打肿脸充胖子的结果是常常掉队。所以,在卖柴路上,我从来不敢轻易停下来歇一歇,为了给自己打气,每当想歇息时,我就用袖子抹一把汗,对自己说,走到前面那棵树再歇吧!过了那棵树,又咬咬牙,对自己说,等过了前面那座桥再歇吧!就这样一棵树、一座桥地往前挪,一直到达目的地,再紧跑几步,猛一使劲,将木柴扔在地上,长出一口气,浑身轻松。卖柴归来,再回头看,心里就有一种别样的滋味。
    也许年少时的这一幕幕印象太深了,此后,面对人生的压力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感到目标渺茫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到“那棵树,那座桥”,然后信心倍增,似乎又产生了无穷的力量,继续前行。
  
    (刘永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那棵树,那座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