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军摄影/文
秋冬时节,记者在曾都区、随县农村采访时发现,到处都是“种田的老汉播种的婆,村村难见年轻人”。田间地头忙于农活的几乎全是上了年纪的 “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老人渐渐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甚至产生 “10年后谁来种田”的担忧。
务农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在随县尚市镇南岗村村头,71岁的沈国启和70岁的何儒莲这对老夫妇正在地理翻挖红薯。村里新盖的瓦房不少,但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小学生外,大多是爹爹婆婆在屋檐下忙活。在一个大湾里终于看到一位青年女子,一问还是打工回来生孩子的。
村妇联主任周言翠说,全村2230余人,今年出去近400人都是30岁左右、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其中有40多对夫妇常年在外。如今,30岁以下还留在村里的数不到几个人,种田只有依靠中老年人。
尚市镇旭益村村支书胡成林介绍说,他们村同样如此,全村共有2162人,仅剩下的一少部分精壮劳动力,多为村干部、农机大户、运销户和少数专业户,30岁以下的几乎没人种田。
随县殷店镇泽民村,全村2699人,外出打工1220人,30岁以下没有一个在家种田的。
随县唐县镇华宝山村是该镇版图面积最大的村,由4个村合并而成,由于部分位于山里的村庄年轻人大量迁出,人口老龄化相对比较严重,全村3600余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00余人,约占总人口的40%,30岁以下还在种田的只有几个人。
记者对曾都区、随县4个乡镇,6个村的人口年龄结构调查综合分析后发现,我市务农人口老龄化,平均年龄50岁左右。再过10年,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60岁,到时候谁还种得了地呢?
惠农政策难以留住农民进城的脚步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这并未能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究其根本,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是症结所在。
在随县三里岗镇周家湾村,记者见到了正要外出打工的村民夏孔兵。他说:“村里‘能跑能跳’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农业税免了,粮价也不算低了,国家对种粮农民还有补贴,这些都是好事。但是我们那里人均耕地才两亩多,种田劳动强度大、化肥种子又一个劲地涨价,种地还是不划算。”
记者在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和农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结论大都是“赚钱少”,种田只能管肚子,教育、医疗、盖房等都要靠打工。唐县镇华宝山村的聂大国粗略算了一笔账:种1亩地,小麦、水稻两季轮作,按小麦每公斤2元、稻谷每公斤2.2元算,全年总收入1900元,除去种子、肥料、农药、水费、犁和耙、收割等开支外,纯收入不足1300元,辛苦耕作一年,不顶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打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70%以上。
“80后”大多数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
农业生产的艰辛让不少“80后”望而却步。26岁的随县唐县镇农民申星说:“2002年夏天稻谷收割,我试着去担湿谷子,一挑200多斤,十几挑下来身子就吃不住,感觉快散架了。现在我们家犁田、收割等重活都请人来干,轻松活由父母干,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农活。”
在唐县镇,记者与华宝山村、江义村的乡村干部和十几位村民攀谈。他们数来数去,两个村找不到几位30岁以下会种庄稼的村民。华宝山村村支部书记李世相说:“种粮不挣钱,年轻人不愿学农活。”据了解,“80后”农民不会种地的情况很普遍,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不会种地的也大有人在。
在随县尚市镇一位干部说,“80后”农村人口不会种地、不肯种地是务农效益不高的结果。“我们测算发现,一个农民工一年在外务工的收入相当于3个人一年在家种地的总收入。所以,他们对土地也没那么留恋。”
“10年后我干不动了,年轻一辈又接不上茬。”沈国启说,“这些土地留给谁耕种,谁又能给城里人生产粮食呢?”
年轻人不愿种田,年老的快种不动了,成为摆在我市农业发展面前的现实。
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调查发现,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数据显示,2010年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800元。不少老人过了耄耋之年还在田间烈日下,耕作着自己或儿女的土地。
家住随县殷店镇大东岭村的董本付今年64岁,老伴徐高华62岁,儿子一家搬到殷店街上,这两位老人现在不得不自己操持9亩地的农活。“孙子如今也跟着父母住到镇上了,每天身边没个说话的人。有时候实在闷得慌,我就到村子里转悠转悠,顺便捡点废品。”董本付说。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像灌溉、收割等重体力活,老农干不了,雇人干要增加种田成本,所以不少农户干脆图省事,要么让田地荒着,要么只图保证自己一年的口粮。农业要增产增收,就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的使用和掌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但多数老年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科学种田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等往往力不从心,制约了农村农业的长足发展。
针对农村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关部门应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年龄、知识结构状况进行认真调研,在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同时,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鼓励扶持高效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吸引年轻人重新认识农业的潜力,参与现代农业革命,真正找到种田的新出路。同时,应积极尝试和论证如何依托村级组织逐步建立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如何让农民以土地出资组建公司实现规模经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农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
链接: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图①:10月27日,随县尚市镇旭益村胡坤强(62岁)、周厚珍(58岁)夫妇正在播种小麦。两个儿子儿媳均在广东打工,夫妇二人种了8亩地。
图②:10月29日,随县尚市镇南岗村周于耀(54岁)、张保兰(55岁)夫妇正在为麦田疏沟。儿子儿媳在福建打工,夫妇二人种地20亩。
图③:11月2日,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李高发(61岁)、许章兰(65岁)夫妇正在地里摘棉花。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13年,夫妇二人除种了9.5亩地外,还要照顾15岁的孙子。
图④:10月29日,随县尚市镇旭益村胡坤兵(55岁)、黄坤荣(53岁)夫妇正在耕地施肥。儿子儿媳常年在福建打工,夫妇二人种了8亩地。
图⑤:12月22日,随县唐县镇华宝山村申宪兵(50岁)、胡大芳(49岁)夫妇带着2岁半的孙女为油档剪枝。儿子儿媳均在广东打工,夫妇二人在家种了15亩地。
图⑥:10月29日,随县尚市镇南岗村沈国启(71岁)、何儒莲(70岁)夫妇正在翻挖红薯。儿子儿媳均在广东打工,夫妇二人除种8亩地外,还照顾15岁的孙女和7岁的孙子。
①②③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