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是天下最好的农耕之地,是值得作家们来拜谒采风的地方。作家们从这片天地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通过文章来引导更多的人尊重、敬爱天地宇宙大自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开始听到说随州是天底下最好的农耕之地,我一愣。慢慢我知道这句话是有依据的。《中国救荒史》是一部记载全国灾荒发生情况的专著。全国各地动用国家粮库赈灾粮的情况从公元581年到公元906年有完整的记录。326年的时间里,随州共发生水灾2次,旱灾10次。相当于163年一次水灾,32.6年一次旱灾。而全国县以上建制区域为2.7年一次水灾,2.4年一次旱灾。这意味着,生活在随州活60岁,一生可能只遇到1次或2次的自然灾害,而在随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遇到20次以上的自然灾害。
天地宇宙自然赐予了人类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南(阳)襄(阳)盆地和汉江盆地的边缘。矗立起的一座大山叫大洪山,它孕育了一条丰沛的河叫水河。水河沿着大洪山细细滋润濡养两岸的沃土。良好的地貌,温和的气候,充足的日照,丰沛的降雨,为人民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农耕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发展是不可置疑的历史真实。那么,农耕文化生态就必然累积,当这种文化生态累积到一定的厚度,就成为稳定的、成熟的思想和观念。任何力量的强大,可以摧毁一个王朝、灭亡一个政权,但难以改变这种成熟的文化生态。
怎样解读历史,我觉得从天地宇宙大自然中才可以读出历史的真实。文献中的历史只是引导或佐证这种解读。因为天地宇宙大自然是一切文化的母亲,是它孕育和催生的文化。文字形成的文化传统在母体面前充其量只能叫小文化传统。如果在这种小传统中找不到历史的真相时,我们最好去读天地宇宙大自然这个文化大传统。
水河就是孕育文化小传统的母亲河。琵琶湖岸有一个叫冷皮垭的地方,是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其文化遗存距今6000年左右,出土了有北斗七星的陶豆。水河的下游有一个叫西花园的地方,文化遗存距今4700年,出土了一件太极阴阳鱼的陶纺轮,水河岸的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有一个包括北斗七星在内的二十八星宿图。这么多的天文学资料出土在随州是一种巧合吗?不!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强雄地证明,东方文化就诞生在这片土地!
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起源于阴阳,阴阳的对抗统一,推动着人世间的圆融、和谐。阴阳从哪里来?它从北斗七星来。斗柄朝东是春天,朝南是夏天,朝西是秋天,朝北是冬天。北斗在天上旋转,我们有了天圆的概念,阴阳的分界就是北斗的勺形。人们都以为《易经》是讲阴阳的,但比《周易》早3000年的是琵琶湖岸的冷皮垭。那件陶豆的北斗七星雕刻,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那么这道雕刻就放射出照耀千古的光芒。阴阳交融所揭示的和谐圆融观念至今仍为我们思想的强健提供着营养。
水流域适应植稻的土地,是大量的坡岗地、冲积平原,它必然需要一个领袖把大家聚在一起。这个人愿意让别人跟他沾点光。随州有句土话叫“揽憨”,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自己吃亏,别人沾光。这就是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它就是一个伟大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口耳相传的历史,包含着真实历史的影形。天地宇宙大自然创造了这片土地,人类为了生存,必然出现一个多吃点亏、让别人沾光的中心人物。这是历史的真实。后世的历史文献说这个人叫炎帝神农。我们有什么理由置疑他的真实性?除非我们敢于蔑视天地宇宙大自然。
琵琶湖就是一个引导我们尊重、敬畏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去处。开发琵琶湖的周振超先生是随州市政协常委,是我的同事和朋友。他对琵琶湖的尊重和敬畏是令我感动的。他说自己是大洪山之子,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把这片山水当作生养自己的父母,购买了琵琶湖的开发权益后,他环绕着琵琶湖走了几日几夜,那种虔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既然是大洪山的子孙,就应该报答山水的生养之恩德。东方文化就是这种充满人情味和历史感的文化。报生养之恩就是“孝”,一个有“孝悌”情怀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孝”是对上的敬,把“敬”平行延伸就是“悌”。把“孝悌”之爱普及天下,这个社会就和谐圆融。一个人不能善待父母,就是忤逆之罪。东方文化就是把人的这种本能之爱提升为维系天下秩序的理论体系。一个人有“孝悌”之爱,是做人必须守住的生命底线。周振超对天地宇宙尊重、崇敬是一种大的“孝悌”,他对琵琶湖的“敬”到了“畏”的地步,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他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毁坏了这片山水。周振超先生在为把琵琶湖建设成东方的文化之湖上,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他组织中国知名作家到琵琶湖采风,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建在琵琶湖。为了让作家、艺术家们品赏到原汁原味的随州文化,他花费数万元为不足二十人的采风团举办专场文艺晚会。周振超对文化的那种虔诚令中国知名作家的心灵震撼。说实话,像他这等实力的企业家,在随州不少,但像他这样尊重天地、敬畏自然、尊敬文化的企业家,却是不多的。
文化是一个人的品质和质量,也是山水的品质和质量。周振超先生认为只要能提高琵琶湖的品质和质量,花点成本和代价是必须的。当很多很多的人被这种诚恳感动时,就是人的品质和质量提高的过程。《琵琶湖风情》是中国知名作家艺术家被琵琶湖感动的记录,当许多高品质的心灵聚集在琵琶湖时,这里就一定能成为东方的文化之湖……
(樊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