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舆情”架心桥
——我市营造和谐舆论环境记事
作者:毛传荣
本报记者 毛传荣 前不久,曾都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拆除先觉庙水库饮用水源地40亩鱼塘、20个拦河大坝和近200处网箱。 先觉庙水库是随城40万人的“大水缸”,但近年来,水库水质面临严重威胁,加强水源地保护迫在眉睫。多名人大代表在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联名提交议案,要求保护先觉庙水库。相关单位收到转办的议案后,立即采取行动,保护随城“大水缸”。 我市把畅通民声、顺应民意、造福民生作为出发点,着力推动“和谐舆情”建设,架起了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直面社会舆情 第二届寻根节、建市十周年……2010年,随州大事多,喜事多,维稳的压力大。 为正确引导舆论,市委于去年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完善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103个党委、政府部门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启动了“和谐舆情”优胜单位评比表彰活动,对年度内发生“舆论风暴”的地方和部门实施“一票否决”。 当年,随州发生了几起突发事件。7月8日,曾都区南郊办事处发生一起灭门式重大杀人案。公安部门第一时间借助媒体向公众发布信息,次日的《随州日报》便刊发了消息,并安排专人关注网上舆论动态。7月12日,市公安局召开“7·8”重大案件通报会,及时向湖北日报等省内媒体发布了通稿,新浪网在首页醒目位置予以转载。随后,案情一有进展就向媒体通报,很好地引导了舆论的走势。 现在,各地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已形成一个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各大网站,看看有无本单位的舆情信息。各级宣传部门都成立了网络舆情监管办公室,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配备了监控设备和监管人员。 直面社会舆情,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事件,有效地引导了舆论,实现了负面影响最小化。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