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姐姐“发挥专业特长”
图二:弟弟当起了服务员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是随县社会福利院团年宴的日子。一大早,孤儿汪红娇、汪曼姐弟,就忙开了,给爷爷奶奶们送开水,帮福利院的叔叔阿姨们准备新年慰问品,忙得不亦乐乎。
特殊的大家庭
这是汪红娇姐弟在随县社会福利院过的第五个新年。2006年,父母双亡的汪红娇和妹妹弟弟,从唐县镇农村来到福利院。那时,汪红娇正读初三,妹妹读初二,弟弟读小学六年级。如今,汪红娇已经是中国医科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妹妹已经中职毕业在深圳富士康工作,弟弟已经是随县一中的高二学生。
今年一放寒假,汪红娇就归心似箭地赶了回来,她想回来看看弟弟,更想回来看看这个家,看看这个家的肖伯伯、王叔叔、吴阿姨,看看这个家的爷爷奶奶们……
被汪红娇称做肖伯伯的,是社会福利院院长肖宏军。肖宏军介绍说,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有属于优抚对象的复员退伍老军人,有城镇三无老人,有失去父母的孤儿,有代养的社会上的老人,不仅要做到使他们衣食无忧,更要做到使他们精神愉快,充分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对汪红娇这些孤儿的成长,更是要营造一个家的环境和氛围。
在记者与肖宏军交谈的时候,不时听到有人喊“大娇”“汪曼”的声音。肖宏军笑说,“大娇”是大家对汪红娇亲切的称呼,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今天忙着过年,少不了“使嘴”叫他们做这做那。
在呵护中成长
记者采访汪红娇、汪曼姐弟的时候,只要不提他们父母去世的不幸过去,姐弟俩的脸上就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2010年,姐弟俩都颇有收获,汪红娇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得了1000元奖学金,汪曼在随县一中上学,学校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给他发了1000元生活补助。汪曼指着自己一身衣服说,裤子是福利院发的,上衣是社会上爱心人士送的。
提起到沈阳上学,汪红娇说,是福利院的吴阿姨送自己去的。同学们有爸爸妈妈送,自己有阿姨送,到学校,谁也看不出自己是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去年寒假回家时,转了几次车,到随州火车站,天还没亮,就给肖伯伯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肖伯伯就亲自开车来把自己接到他家里。
说到这儿,汪红娇不好意思地笑了:“去年是第一次出远门,转车时,不知道能坐哪趟车,半夜三更地把肖伯伯喊起来。今年回家,我就选择了一趟白天到站的车,再也不能影响肖伯伯的休息了。”
永远的感恩心
快到春节了,汪红娇又考虑起怎样给帮助过自己的爱心人士发一条祝福的短信。她说,以前寄过贺卡,可有的却没收到。元旦在校时,已发过短信,而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更要祝福、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是难以圆大学梦的。
2009年,汪红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但按国家政策发给孤儿的生活补助,远远不能解决上学的费用。此事经本报报道后,一些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将汪红娇送进了大学。
团年宴快要开始了,福利院的老人们陆续地来到了餐厅,汪红娇姐弟忙前忙后照料着老人。稍有空闲,汪红娇帮老奶奶按摩,她说,自己是学护理专业的,去年放假又曾到一家理发店打过工,帮老人按摩,正好专业对口了。
随县及厉山镇的一些单位代表,也带着慰问金来了。随县一中副校长熊贵忠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团年宴,正是我们社会大家庭的一个写照。
汪红娇、汪曼姐弟一一恭敬地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敬酒,团年宴上,漾起一片片笑声。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王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