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风病防治知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以及多菌型麻风 (MB)的上呼吸道。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麻风病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本病是由未经治疗MB患者的鼻分泌物传播或长期与未经治疗患者皮肤接触感染。绝大多数人(>95%)对麻风分枝杆菌有自然免疫力。虽然患者家属的发病率是同地区正常人的4倍以上,但仅占该地区发病率的一少部分。潜伏期长(平均5年;范围1-20年),男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较多。麻风病有分布不均的特点,当前主要流行在发展中国家。 预防措施: (一)人群预防 即早发现、早治疗、防止传播、预防残疾。 广泛开展卫生宣教,宣传麻风病的症状、防治知识和免费治疗政策,在流行区做到家喻户晓。坚持早期发现、早治早好,克服歧视、恐惧心理。各地、各级医生应能发现疑似病例,作到不误诊、不漏诊。 (二)个体预防: 对新病人的家属每年进行一次体查,看有无可疑症状,体检至少连续进行5年。对患者进行确诊后,立即开始规则性联合化疗 (MDT)。利福平有极强的杀麻风菌作用,服用第一剂MDT药物三天内即可失去对他人的传染性。与此同时应对MB患者的鼻、口腔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麻风菌的活力低于结核菌,无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流水洗手,污物焚烧或煮沸30分钟,衣物暴晒2小时。随州市疾控中心 冷红昌邱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