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涨”声下的民生期待
物价涨得快工资收入要跟上
  ◆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组织的2011年“两会调查”结果显示,网民最为关注的“五大热点话题”,分别是: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
    过去的一年,“涨”字无疑是排名最靠前的“年度热词”。从2010年7月到11月,全国物价连续5个月涨幅扩大,11月CPI的涨幅更是突破5%。
    物价上涨带来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普通百姓对物价的感受,远比CPI数字来得真切。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牵动人心的物价,投向物价高企背后的民生期待。
  A
  工 资 何 时 能 跑 赢 CPI
    在2010年9月之前,很少有人认为“通胀”会成为困扰中国下半年乃至2011年经济发展的难题。然而从去年7月开始,在流动性过剩、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下,全国物价连续5个月涨幅扩大,去年全年CPI涨幅更是达到3.3%,超出了原先预定的全年3%的宏观调控目标。一场稳物价、防通胀的攻坚战开始了。
    宏观调控频频出手,然而对普通人而言,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工资单的变化。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李恒告诉记者,虽然工资每年也在提高,但面对今年物价的全面上涨还是感觉到有点力不从心。对他而言,抵御通胀“加息”不如“加薪”来得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居民收入的增幅依旧相对滞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工资跑不赢CPI就意味着消费水平的降低和实际收入的缩水。”蔡继明委员表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的目标。这意味着政府在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更需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力度。
  B
  公共财政如何为民
    物价的上涨不仅引发了普通百姓提高收入的诉求,同样也让居民进一步加强了降低生活成本的愿望。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时高达四万亿元的投资,2010年财政增速达到21.3%,财政收入高达8.3万亿元……在普通人的眼中,这是个“不差钱”的时代。“国家能不能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教育、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减轻我们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呢?”采访中许多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认为,财政支出不应仅向重大项目建设倾斜,在着力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同样是政府需要在下一步着重解决的问题。
  C
  钱放到哪里才放心
    尽管央行三个月内三次加息,但3%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依旧低于4.9%的CPI涨幅。“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负利率的时代,单纯的储蓄意味着财富的缩水,要抵御通胀的压力就要着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但面对资本市场与理财产品的重重迷雾,钱究竟放在哪里才能保证财富的质量,成为困扰许多普通投资者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认为,投资市场起步晚、投资渠道狭窄、居民理财意识不强、专业理财机构不多、理财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监管滞后等因素是制约人们投资效率和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李庆云委员建议,在规范现有理财市场的同时,完全可以将一些优良的国有资产债券化,在现有国债的基础上发行更多回报稳定、收益率高的政府债券,为普通百姓提供购买更方便,投资更稳妥的理财渠道,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
  D
  游 资 如 何 趋 向 理 性
    回顾2010年,大蒜、生姜、白糖、绿豆……这些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轮番成为资本炒作牟利的产品。去年5月,一公斤普通大蒜的价格创出了18元钱的纪录;8月份,生姜的价格一路冲到了每公斤6元……
    数万亿元的游资通过炒作少数农产品推高了物价水平,物价的走高又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涨价的预期,助长了炒作的进一步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对于炒作、囤积、恶意涨价等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合理引导通胀的心理预期,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抗通胀能力。”
    辜胜阻代表还认为,要让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理性的投资轨道,既要继续适度回收过剩流动性,也要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投资机制,促进社会富余资本和新增信贷向实体经济流动。
  E
  “限购缰绳”勒“房价烈马”
    记者4日连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时监控信息显示:随着一系列“调控重拳”的相继出手,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正在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北京、上海等一些特大城市的房价尚未见到明显回落。
    截至2月24日,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35个城市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在内的20个城市已经新出台或调整了住房限购措施,但仍有14个城市尚未出台。限购令这条“缰绳”能否勒住“房价烈马”?
    “限购措施直接导致开发商资金回笼放慢,甚至资金链条脱节,一些开发商将因此遭到淘汰,这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作用直接。”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河南分行行长刘卫星说。
    统计显示,受“限购令”影响,北京市场网签总量锐减,2月份不到1万套,相比1月份下调六成,创一年来月度新低。“购房狂热的萎缩,势必带来房价涨势的趋缓。”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目前的房价尚未出现实质性跳水,但是,“稳中有降”已被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视为2011年中国房价走势关键词。“也应看到,限购毕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乱世用重典’,但其作用往往较多体现在治标上。”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认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涨”声下的民生期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9 版:新闻视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