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皮癣”真的是顽症吗?
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走访。
“牛皮癣”是指城市中车站、小区、街道等公共场合非法张贴或者涂写的小广告。多数情况下,这些广告是不合法的,涉及办假证、非法行医等违法经营行为,而且难以清除,一直是令众多城市管理者头痛的问题。“牛皮癣”真的是顽症吗?是否有“药”根治?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走访。 猛药治“癣”主干道“癣”迹渐少 “牛皮癣”真的是顽症吗?谈到这个话题,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王华奎微微一笑,似乎“山人自有妙计”。“在2008年之前,‘牛皮癣’确实让人头疼,墙上、地面上、电线杆上,几乎所有的公共设施和构筑物上都有‘牛皮癣’的踪迹。”王华奎说,为治理“牛皮癣”,城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 2009年,市城管执法局花费近万元购买了一台网络电话自动追呼系统,将“牛皮癣”上的电话号码输入系统,通过“语音呼叫”的方式,告知不法广告联系人违反的法规内容,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限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否则系统将不间断地拨打该号,使其无法正常使用。2010年,该系统拨打了170多个号码,同时也花费了1万多元的话费。但是效果不太好,许多“牛皮癣”联系人采用呼叫转移、换号等方式,逃避了追呼,不久就死灰复燃。 后来,城管部门学习外地经验,采取“守株待兔”的办法,夜间抓“癣”。2008年和2009年,城管部门抓“癣”专班共抓获16名“牛皮癣”制造者。“我们通过调查,这些人都是受人聘请,买方每天‘验收’,合格才支付报酬,否则不给报酬。于是我们组织专班在验收时对城区主干道的‘牛皮癣’进行清理,让这些‘牛皮癣’制造者拿不到报酬。”王华奎说,对专班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漏掉一个“牛皮癣”扣工资1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城区主干道的“牛皮癣”渐少。 治愈“牛皮癣”需共同给力 3月23日,记者走访随城大街小巷是发现,城区主要街道上确实“牛皮癣”的踪迹比较少,但是背街小巷却成了“牛皮癣”的重灾区。 在烈山大道附近的近圣门街 (东关巷子),两旁的墙壁上到处是办证、贷款、刻章的电话号码,还有医治疑难杂症等小广告,甚至通讯部门安装宽带的广告也到处乱贴;在西护城河的栏杆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黑色的“办证”电话号码,非常刺眼。 在青年路四方大成小区门外的墙上,也贴上了各色小广告,供电、供水部门的信息公示也来凑热闹,分别占据了大门左右的两面墙。“为什么供电、供水信息不张贴到小区里的信息公示栏上?”记者向四方大成小区物业管理有关人员打听,对方说,小区信息公示栏位置比较背,很多人看不到,供电、供水部门就将信息公示贴到门口的墙上去了。记者走进小区,果然在小区一处较偏的地方看到一块便民信息公示栏,上面的信息或者已过时,或者已被雨打风吹去。 据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城管部门统一制作了300张便民信息彩绘发布栏,张贴到随城各大小区,但是今年复查时基本没有了踪迹。 “治理‘牛皮癣’还需要配合,比如电信、供电部门的一些设施都带电,上面的‘牛皮癣’我们想清理也不敢随便动。说到‘牛皮癣’,大家都知道是该城管来清理,但是光靠城管部门上百人来管,只能疲于奔命。”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城市,维护城市整洁美观是城管部门职责所在,但是城区背街小巷众多,城管部门有时鞭长莫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发动各部门、各社区的力量,共同给力,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才能消灭“牛皮癣”,维护市容整洁。 治“癣”还须对症下药 现在许多社区动员起来,开展大清洗、大粉刷,参与到清理“牛皮癣”的行动中来,一段时间内,“牛皮癣”会销声匿迹。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牛皮癣”小广告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确实有一定市场,其中有许多便民信息,比如家政、租房、修锁、管道疏通等等。城市“牛皮癣”为何久治不愈?光靠围追堵截还不行,治标治本没并行,依旧会陷入“清不完、医不好”的怪圈。如何对症下药,着力整治这一市场,则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堵疏结合、群防群治。 对于办假证等非法小广告,要下狠药——“堵”,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协同协作,毫不手软,加大打击力度,查出制售假证等违法行为的源头,将“病源”连根拔起。特别对于办假证等违法行为,呼吁进一步健全体制,强化管理,使假证件、假文凭等没有制售的市场。 对于招聘、租房、招生、修理家电等生活服务类为主的小广告,则采用“疏”的方式,在适当的地点设立信息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有需求的市民到信息栏获取相关信息,让这些小广告有其合法的传播渠道和场所。 只有这样,“牛皮癣”才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城市才会越来越整洁漂亮。 (本报记者 徐斌 通讯员 聂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