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急百姓之所急
——随县县委办“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通讯员 杨小河 郭朝晖
    阳春三月,“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我市深入开展。各部门纷纷组织工作队,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下基层要学鸬鹚不学鸭子”的指示要求,与广大农民朋友面对面的交谈、心交心的沟通,充分了解村民们的所思、所忧、所盼,同时也对农村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随县县委办公室“三万”活动工作队队员写下的民情日记。
    3月21日 星期一 雨
    今天是进村入户的第一天。我们工作组一行5人上午8点从随县县城出发,前往殷店镇玄龙庙村。
    玄龙庙村有耕地3047亩,总人口2250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种袋料香菇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人均年收入3520元。去年“7·17”特大暴雨冲毁了村里40多口堰塘、2000多米水渠。
    “我最盼的就是能尽快为堰塘清淤并修复冲垮的堰堤、渠道。我们的袋料香菇现在急需用水,育秧、插秧都在等着水下田……”调查走访时,村民吴行兵、万国有告诉我们。工作组组长侯涛当即拨通了村支书赵达友的电话。40分钟后,赵书记通报了村两委会商讨意见:准备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资金修复水利设施,下一步将组织挖机清理几个主要堰塘,协商解决水毁沟渠决口修复问题。赵书记还告诉我们,县水利局已同意将尖山环水库(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立项,灌溉水源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听到这个消息,屋里有人鼓起掌来。
    10户村民走访完毕。临行前,工作队员赵权把一个200元的红包和一套运动服,交给结对帮扶的贫困学生王某某家长手中。
    下午,我们来到三组村民邓正江家。刚坐下来,他就向我们讲了他家的几件喜事:一是种地不交税费,还可享受惠农补贴;二是儿子大学毕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三是家里种香菇、开粮食加工厂,一年可收入近4万元。当我们问到现在有什么困难时,邓正江说自己因工伤了手指头、妻子先天残疾,现在残疾证已到期,不知该如何办理。侯涛当即表态,回去后马上与县残联联系,帮助他们申请更换残疾证。
    随后,我们向下一个组进军。雨越下越大,车子陷在泥里动弹不得。我们只得下来推车。正一筹莫展时,身后又多出了几双有力的大手(村民们伸出了援手)。我们一起在泥泞中推着车,冷不防被溅了满身泥,大家都变成大花脸,相互指着对方大笑……
    3月22日 星期二 晴
    下了几天的雨终于停了。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柳林镇白云寺村。
    白云寺村是个大村,人均耕地不到两亩。近几年来,村两委会一班人引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到了村办公室,得知村支书熊仕坤正领着镇上的几位领导到续畈察看那条多年没有修好的断头路。我们立即赶往续畈。
    前往续畈的路很窄,加上前几天下了雨,泥泞不堪。熊仕坤说,这条路是白云寺的老百姓到镇上的主要通道,因为路没修好,他们出行极为不便。走访中,村民纷纷表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条“民心路”、“致富路”修通。
    随后,我们来到了村民詹家葵家里。她今年46岁,丈夫叶家荣在全力公司当保安。一家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家里已欠了近2万块钱的债。当我们问她能帮她做点儿什么时,她禁不住抽泣起来,说只想给大女儿办个助学贷款。我们告诉她,国家对贫困家庭有很多政策照顾,子女上学只要村里和镇上开个证明,可以办助学贷款,也可以提供小额贷款用来发展生产,一定要有信心渡过难关。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离开詹家葵家,到了对面的徐光明家里。老徐家里开了个小超市,再加上上山挖兰草、培育兰草,一年下来收入很不错。老徐家里不仅农用机械配置齐全,还买了小汽车。
    车子在乡村路上疾驰,工作队员忙着与民政、交通、残联等部门电话联系,协调走访中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在下一步的“三万”活动中,我们不光是要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家里,更重要的是解民忧、化民怨,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心声反映上去,并努力为他们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急百姓之所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