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中“家访”
随县殷店东坡中学的学生和家长,人人有一张“家校联系互动卡”,有的学生家长把它粘贴在家里显眼的墙壁上,有的学生家长把它带动了遥远的广东……甚至,一张小小的卡片,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平台,把师生家长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留守学生的“护身符”
“喂,王老师,万多多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深夜,殷店东坡中学八(3)班班主任老师王琦被电话铃声惊醒。万多多的母亲在广东打工,这个月上夜班,刚刚下班,牵挂着孩子的她,就迫不及待地给班主任老师打来电话。万多多的母亲春节回来时就将这张互动卡带到广东,经常和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有问题找老师,有困难找学校”,是该校的“家校联系互动卡”的主题词,也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及家长的承诺。卡片上印着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号码。
九(4)班学生肖园园,父母都在外打工,曾因与家长、代理监护人沟通不畅,时常情绪波动,影响学习和生活。趁其父回家,班主任老师孙海明送给他一张“家校联系互动卡”,并商量请园园的堂姐作代理监护人,其生活费存入专用的银行卡。随即,孙老师又给其在镇卫生院工作的堂姐送去 “家校联系互动卡”,每到周末,等园园一到其堂姐家,孙老师即与其堂姐通电话,为园园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园园又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阳光女孩。
学生家长的“求助台”
“有了这张互动卡,我们不仅非常方便地与本班的学生家长联系,也时常接到别班学生家长的电话。”该校七(6)班班主任老师孙春琴说,有时,别班学生家长没与自己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上,就会找“家校联系互动卡”上邻班的老师了解情况。不管是哪个班的事,大家都会非常热心地给以帮助。
而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自然是更加深入。孙春琴一次发现本班学生张恒,放假回家七天,返校时布置的作业一点也没做。孙老师赶紧与其父联系,得知他在本地打工,经常回家很晚,对孩子的学习没怎么管,而其母又在外地打工。孙老师与其父进一步沟通,建议他一定要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哪怕工作太晚,也要预先给孩子打个招呼;对其母,也建议时常与孩子通通电话,给孩子以安慰。于是,孙老师的电话时常成了一个“中转台”,有时,张恒的父亲打来电话:“儿子,星期六我很忙,可能回家很晚,你回家吃的已准备好了……”有时,其母亲打来电话:“儿子,好好学习呀,我想你……”在老师的呵护与父母的牵挂中,原来不愿做作业的张恒,竟被老师发现,熄灯了还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照着做练习。
八(7)班学生刘星宇的家长,也经常向班主任老师王连凤打电话倾诉教育孩子的烦恼,从而改进了家教方法,他感叹地说:“王老师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家校互动的“立交桥”
“学生的教育无小事,有时,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很大改变,甚至也可以给学生家长以深刻的影响。”东坡中学校长孙国旗说,学校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班主任的电话费用,要求每个班主任的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信息畅通,随时解决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
电话联系只是一个“引桥”,该校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该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情况,使家长的教育行为,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鼓励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进一步沟通。通过家长、学生评教活动,该校把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师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该校在寒暑假期间还安排每位教师联系3-5名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叶伟 祁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