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五四”中国青年节也快到了,在这个特别的时段,鄂北都市周刊记者走向基层,走进殡仪、公安两个行业,走近那些较为特殊、不为人知的岗位上的工作者,他们有年轻人,也有将青春奉献在岗位上的中年人,记者将记录他们的辛勤与汗水,展现他们的劳动风采。·阅读提示·
迎接生命的职业总是受到感激和欢迎,因为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总是伴随着希望和喜悦,而为生命送行的职业——殡仪行业却总是与悲伤相连,这是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行业。在“人生最后一站”的殡仪馆里,殡仪工们的酸、甜、苦、辣很少人知道。“五一”前夕,记者来到市白云山殡仪馆,零距离接触几位殡仪馆员工,体味他们无法言喻的酸甜,揭开这个神秘行业的面纱。
A火化工刘国良:车间里没有冬天
今年53岁的刘国良是2000年7月从烈士陵园调到殡仪馆从事火化工作的。刚开始面对尸体时,刘国良和其他人一样,无法抗拒心中的惶恐与不安,脑海里时时刻刻翻腾着死者恐怖的样子。
“当我第一次接触腐烂尸体时,呕吐不已。”11年前的一幕,刘国良仍历历在目:“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过关,那天打开棺材,看到高度腐尸上面还有蛆在动,令人难以忍受,即使戴上口罩,仍然抵挡不住那个刺鼻味道。”好几天,他都不想吃饭。不过时间可以打磨一切。在那之后,刘师傅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状态迥异的尸体,虽然还是害怕,但是已经下定决心干这行当了,只有慢慢调整心态。三四个月后,他终于克服了这种恐惧心理,慢慢地习惯了这项工作。
火化车间里,家属是不能进去的,一门之隔,生死之隔。每天早上四五点钟,火化工们就开始在车间里忙碌起来,因为人们大多选择在早上出殡,上午八九点多成了火化工忙碌的高峰期。“一天至少要在车间呆上几个小时。”刘国良说,一般情况下每具遗体火化时间需要40多分钟,多则达到一个小时,在这期间火化工需要不停地关注火炉的情况,控制柴油量和温度。“车间共有3台火炉,使用时必须揭开炉盖,凑近看火候是否合适,并用长达两米的铁钩
在火炉里调整。”火炉的温度高达700℃-800℃,每逼近火炉一步,就感到更深的灼热。刘国良说,他的眉毛、头发都曾被喷出的炉火烧过。
在火炉烧完后,骨灰通过漏斗漏进一个铁质盒子内,最初骨灰温度至少在700℃,即使冷却了,也在200℃左右,所以很容易被热浪灼伤。
这里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夏天火化车间里温度至少50℃,即使冬天,车间的温度也达30~40℃。”刘国良说,
“这里是人生最后一站,再热也得做好,不能出任何差错。”
目睹一幕幕生死离别,刘师傅对生命看得更加透彻,因为人生只是个过程。
B化妆整容师陈昊: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的陈昊,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今年33岁的他却在为遗体化妆整容这一岗位干了9个年头。
遗体整容是一份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陈昊介绍,遗体美容不仅仅是洗净脸、搽搽粉,还有许多学问。对于年轻的逝者,家属往往想让其被化得美一些;对于年老的逝者,家属往往想其看起来安详一些。有的合不上嘴,有的伸不直腿,还有的有外伤,都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掩饰。比如鼻梁塌了,用些橡皮泥捏起来;遗体手脚弯曲或眼睛睁开等情况就先按摩,看看能不能弄直,实在不行就动个“外科手术”。
陈昊说,正常死亡的遗体好美容一些,最难美容的是非正常死亡的遗体。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遗体,遗体美容师都会认真对待。如受损的遗体会一丝不苟地进行清洗缝合,然后给逝者面部打粉底、化淡妆。
2006年夏天,一位因交通事故身亡的遇难者被送进殡仪馆,遗体头部爆裂,眼、鼻、耳都没有了。死者家属希望陈昊按死者生前的照片,恢复原貌出殡。对照死者生前照片,陈昊用残余器官和模具为死者造出新的五官,使遗体尽量重现原貌……几个小时后,家属看到逝去的亲人穿着整洁的寿衣,五官清晰,神态安详,感到很满意。
“认真地对待逝者,不只是告慰家属,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比常人更能从容地面对生死,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陈昊说,“我们让逝者体面上路。对于逝者亲人来说,是一种慰藉。”
给遗体化妆其实也是一项高危职业,即使消毒非常严格,也会冒着被传染的危险。 “有的肠子肚子都流出来了,我们就得先找个竹板崩起来,再将尸体的四肢修复完整,用弯针把伤口缝好,清理干净后再进行化妆;有的肝腹水遗体,我们先要把遗体的肚子里的水一针一针地抽调,让逝者以最好的形象离开人世。”
“生之灿烂、死之静美。”当陈昊看到自己的服务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给死者家属送去安慰时,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那样高尚。
C礼厅接待员文德存:礼貌用语成忌语
接触的是一具具冰冷的遗体,听到的是无尽的哀乐、哭声,看到的是悲伤的逝者家属,他们要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辛苦甚至是一些不理智的责骂。他们就是殡仪馆礼厅接待员。
为尽量减少逝者亲属之痛,礼厅接待员在服务中要做到眼勤、手勤、耳勤、嘴勤和腿勤,最大限度地为丧户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让他们在悲痛忧伤中得到慰藉和温暖。
4月27日,48岁的礼厅接待员文德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礼厅接待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令外人看来好似不那么‘懂礼貌’。”
“您好”、“再见”、“下次再来”……等字眼是他们工作中绝对不准说的忌语,接电话也不能说。甚至见到人不能微笑,要表情平静,情绪和表情都要有一定尺度,过于严肃会让人觉得冷漠,微笑会引起家属的愤怒,个人情绪决不能带到工作中来。
一年365天,文德存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每天早上天不亮,当别人还在酣然入梦时,她们已来到工作岗位。“我们主要是接待死者亲属,向他们介绍灵堂如何布置,遗体如何安放,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相关咨询与服务工作。”为了逝者的尊严,为了给予逝者家属安慰,文德存只有把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好一点,人性化一点;让逝者走得更安然一点,踏实一点,体面一点;让丧属伤悲少一点,慰藉多一点。
送走各种各样的逝者,文德存对死亡不再是恐惧,而是尊重。在她自己看来,礼厅接待员、化妆整容师、火化工就如同商店售货员、理发师、美容师、邮递员、清洁工一样,都是一种普通的服务岗位,只不过他们是专门为逝者及逝者亲属服务。
这就是殡仪行业可敬的工作者们,“让逝者安息,让丧属满意”是他们永远的承诺,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本报记者 徐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