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百姓心目中,一般警察都是这种形象:他们冲锋在各种危险的环境里,打击着各类违法犯罪分子,职业危险而崇高。不过,警察中也有这样一些“幕后英雄”,虽然他们不像其他队友那样战斗在一线,却始终默默地奉献着,协助着一线队友打击罪恶。“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近了这些 “幕后英雄”,倾听几位幕后英雄代表讲述的故事。
1
现代“宋慈”——法医
【个人档案】 邱波,37岁,随州市曾都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技术队法医。
1996年,医科出身的邱波成为人民警察的一员,与他的理想有些偏差的是,他从事的工种是法医。“那时向往当一线警察,所以刚加入法医队伍时,我也困惑过、苦恼过、彷徨过。可是入职不久的一件事情让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邱波说。
刚入职那年,一个乡镇因为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双方当事人家族的对峙,几百人聚集在现场,眼看一场大规模械斗就要发生。这时,邱波在他师傅的带领下来到现场,看到法医到来,不知谁喊了一声“法医来了”,顿时,混乱的现场变得鸦雀无声。在处理现场、检验尸体时,刚刚还情绪激动的人们开始自觉地维持现场秩序,耐心地等待结果。邱波说:“这个场景深深震撼了我,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肤浅,原来,‘法医’两个字竟然有如此沉甸甸的份量。”
然而,干好法医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医责任重大,我们要为案件的侦破和诉讼提供最核心的证据,因此每次发生重大案件,不管身在何处,法医就必须要出现场。”谈到这里,邱波给记者讲了一件趣事。“有一年过年,同事请客吃饭,哪料大家刚坐上桌子,电话就来了,要出现场,结果一桌子客人走得干干净净,连主人也一起‘上阵’了。”
做法医也很累。邱波深有感触地说:“记得有一年的正月一天,桐柏山上发现一具已白骨化的尸体,我们接到命令就马上带着工具出发了。当天上午出发,一直到傍晚才到,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床前往现场。当时山上积雪都已经结成冰了,我们借助锄头、铁镐艰难爬山,一直到下午两点钟才赶到现场。当勘察完现场,做完所有的工作后,所有的同志都是又累又饿又渴,下山吃晚饭时,有些人坐到椅子上就睡着了。”
当聊起工作以外的业余生活,邱波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书。“不管是文学书、历史书、还是时事方面的,我都喜欢看。不要把法医想象成严肃而没有生活的人,其实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只不过是从事着比较特殊的行业。”邱波微笑着。
2
高墙内的守望者——监管民警
【个人档案】龚大兵,43岁,随州市第一看守所监管民警。
1989年,龚大兵从警校毕业后参加公安工作,在基层派出所一呆就是18年。2007年,在市公安局举行的“双向选择”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调到随州市第一看守所(简称一看)成为一名监管民警。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好多同事都跟我说,在看守所工作不仅累,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人,应该能适应这个岗位。”龚大兵说,可是进入一看后,工作强度之高还是超乎他的想象。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看守所的监管民警每天的工作似乎很轻松,不需要像一线民警那样天天在外奔波,工作范围只在监区。“其实监管民警的累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比如有单位来提审犯人,我就要把犯人从监室带到值班室,搜查完毕后再带到提讯室,提审完毕后再把犯人从提讯室带回值班室,再次搜查后才能送回监室,这一趟下来保守估计我要行走400多米,而我平均每天提审犯人的数量在25人到60人之间。”谈到工作强度,龚大兵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然,提审犯人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环,除此之外,监管民警每天还要巡视、监控、会见、还押、收押……等等这些环节,一天下来,每个监管民警都要走上10公里到20公里的路。
白班工作繁琐,晚班则更是麻烦,“监管民警的晚班没有睡觉时间,平均每隔20分钟左右就要到监区巡视一圈,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警惕,以免在押人员出现突发情况,即使是已判死刑的人员,也要保证在监区不能发生意外。”2010年下半年一天,龚大兵值夜班,凌晨5点时,他在巡视监区时,发现一名故意杀人犯在洗漱时突然晕倒,他赶紧通知看守所的医生,然后和同事一起进入室内,将晕倒的犯人抬到医务室抢救。由于发现及时,这名已被判死刑的故意杀人犯才转危为安。
由于监管民警所面对人群的特殊性,他们每天都警惕性极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立刻清醒,他们的工作绝不允许出现一丝纰漏。“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心理压力都挺大的,这就让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监管民警都有高血压的毛病。”龚大兵告诉记者,但他说,尽管辛苦,他却无悔自己的选择,惟一遗憾的就是与家庭的团聚少了些,对妻子孩子的照顾不够,有些愧疚。
3
警民联系纽带——110调度民警
【个人档案】马兵,37岁,随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调度科科长。
马兵自1995年参加工作,就扎根进了110报警服务台,16年间,他见证了1995年县级随州市110报警服务台的成立,2001年地级随州市报警服务台的成立,以及2007年的110、122、119“三台合一”。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守在电话边,受理群众报警、求助、投诉,然后进行调度、安排出警,其实有些乏味而枯燥。”马兵笑着说。尽管如此,1年365天里,他有120多个夜晚是在110报警服务台度过的,基本上每三到四天就有一次24小时的通宵值班。对于110调度民警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就这样年复一年。
110报警服务台的调度民警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少喝水。“有时候在电话边坐半个小时都没有一个电话,但是有时一忙起来,连上厕所的功夫都没有,实在受不了了,就一路小跑去厕所再跑回来,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慢慢减少了喝水的次数,以免遇到尴尬。”马兵说,目前在110报警服务台,平均每天电话呼入呼出的数量在千个以上,铃声经常都是此起彼伏,忙得团团转。“每天都是在电话铃声中度过,所以一到我休息的时候,我就会把手机铃声调成振动,然后就想安安静静地一个人呆着。”
最让马兵和他的同事们感到无奈的是,110报警服务台经常接到骚扰电话。马兵不断跟记者说,想通过报纸向广大市民呼吁,110报警电话资源有限,请将资源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本报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章勇 陈新 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