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新农村重视“十个一”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应综合考虑农村实际,重视“十个一”,即一份土地、一栋房屋、一条好路、一盏明灯、一口净水、一个好落实、一个好组织、一个小银行、一个小市场、一个好环境。 一份土地。要着力保护农民土地,坚决遏制耕地的变性和流失,让农民们有一种 “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气。要把现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要把失地农民安顿好,让他们有生存的保障,避免他们陷入 “种粮无地、上岗无门、经商无道”的境地。下大力气化解农村多种多样、陈旧而复杂的土地矛盾。 一栋房屋。要着力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明确规定并用财力支持,三至五年内彻底消灭农村的草房、石房、窑房、危房。对已建或即将建造的农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用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自主改造、折迁、新建农舍,达到实用美观的效果。优化设计、美化环境、讲究内设,指导农民从住房入手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一条好路。要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的实施进程,并保持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一盏明灯。通过农网改造,农村用电难问题得到了改善,但农村仍普遍存在电价虚高不下、电力故障排除迟缓不力、电管员缺乏且人员流失严重,服务不到位,农网改造债务沉重等现象,农民们有许多怨气和不满。给农民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要在电网、电价、电管员、电力服务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口净水。当前大部分农村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现象仍然存在。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应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因地制宜,设计可行的改水或者造水方案。重点扶持,帮助建设。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对有条件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一个好落实。当前,一项又一项的惠农政策不断惠及亿万农民。要做到真正惠农,关键不在于政策,而在于落实。县乡两级应是各种惠农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应像抓税改那样严肃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对于拒绝执行者应施以重罚,对于已经减免的涉农收费应该警惕其卷土重来。对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 一个好组织。村委会是农村组织中的权威组织,但仅有村委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各类农民组织产生并发展成熟,比如专业合作社、种养协会等。要有人为农民办事、引导组织农民办自己的事,让农民有靠山、有依托、有归属感,要用多种组织形式来凝聚、来号召农民,让农民有与政府、市场、某些社会团体谈判对话的实力和方式,最大限度地让这些组织成为农民的“代言人”。 一个小银行。在农村建立一个借贷自由方便、能及时帮助农民解决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银行,极其紧迫和重要。这个“小银行”可以是真正的银行,也可以是农民或农民组织自发自主产生的操作规范的信贷团体。这些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权威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后、商业金融不能进入,但农民又有各种贷款之需的现实问题。建立起来的“小银行”,必须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在维持金融自身运转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解农民之所急,应农民之所需,并且要坚持培养农民的信贷信誉。 一个小市场。农村地域辽阔,人口相对散居,密集度不高,农民的采购和出售都比较分散。一个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居习惯及地方风俗的小市场,既有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又能进行农产品交易,并由此来连接整个社会的物流大网络,农民也可以通过它进入消费大世界和市场大动脉。对建在农民家门口的小市场,国家要出台政策鼓励其发展,工商等职能部门要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经营者以诚信和质量服务农民,特别是农资经销,要重点管理。 一个好环境。这里的环境指自然的和社会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尽显田园风光。要教育农村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合理开发利用山区现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环境要和谐稳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美好环境的创造,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即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觉。政府引导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农民的自觉也非一日而成,要对农民进行环境建设的教育。村民自治是改善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随县均川镇党委委员) 钟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