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永远的“感恩心”——曾都区何店中心学校探索实施“八大主题德育”
作者:张顺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叶春红
  
    知行合一,环环相扣,让学生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曾都区何店中心学校探索实施“百善孝为先”、学会感恩等八大主题德育,收到良好效果。
  
  
  爱的延伸“手语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同学的协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祖国的呵护之恩……”在每天的早操和课间操时间,何店中心学校让学生做一段以歌曲《感恩的心》为内容的手语操,伴随音乐,学生在认真完成手语操的时候,齐声吟诵感恩的话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自己的感恩意识。
    “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打下了‘做人’的坚实基础,学生才可能真正‘成才’。”该校常务副校长黄明秀介绍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拟定了八个德育主题,每学期按计划落实,八个德育主题是: “百善孝为先”,爱戴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生活,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安全警钟长鸣,珍爱自己生命,尊重和爱护他人生命;拒绝早恋,建立纯洁友谊,健康顺利走过青春期;讲文明,知礼仪;学会理解与宽容,悦纳自己、宽容别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知行合一“德育课”
  
    每个主题的实施,将“知”和“行”紧密地结合起来。八个主题由各班主任分工备课,一人一个主题,搜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视频、图片等,制成课件,发到共享文件夹,各班主任在周激励会时便可通过电子白板打开,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资料。在每月一次的电影前,也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学生平时在校生活的片段或图片,使学生自身的生活和行为现象成为德育课的“活教材”。而学生一周对“主题”的消化吸收,则会在周五班会上,进行总结、反思,再利用评优表先、写调查报告、德育实践等方式,进行长期的巩固落实。
    如在“学会感恩”的周激励会中,由七(3)班班主任施云峰设计的课件内容丰富,视频短片中邱越教授的演讲令所有学生为之动容。七(3)班学生王云飞说:“我以前总认为爸爸妈妈爱我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从来没想过父母为我的成长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今后我一定要爱他们,多为他们分担,少让他们操心。”八(4)班学生王宇看完视频后更是泣不成声:“我很小就失去了妈妈,是爸爸一人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我还天天嫌他这嫌他那的,真不应该,今后我一定要做最孝顺的女儿,好好爱他!”
    有知即有行。在校园,给老师倒杯水、帮生病的同学打饭、主动打扫校园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家庭,在社会,学生们做起了“感恩作业”,在学生每周的“家校联系卡”中,七(3)班姜晓雯的家长在联系卡上写道:“孩子作业做好了,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劳动,烧水做饭洗衣服,帮爸爸打洗脚水,一点儿不嫌脏和累。”八(3)班黄菡的家长在“联系卡”中说:“以前孩子从来不知关爱他人,这次回家竟破天荒到村里孤寡老人家里,帮老人收拾屋子、梳头、洗衣服,整整忙了一上午,看来还是学校教育得好啊!”八(1)班学生通过调查学生零花钱的使用支配问题,在全校学生中呼吁:节约父母的每一分钱,了解父母需要什么,为父母买一份礼物,尽一份孝心。
  
  
  助人利己“好习惯”
  
    该校制订了《“文明习惯”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内容包括形象文明系统、交际礼仪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对学生各方面50多项的表现,进行自我测评、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然后综合核定,计算出该生的最后得分。每班根据得分,评出“文明之星”两名,并将该生照片配上其“文明习惯养成”的座右铭,制成展牌予以公示。
    身边的榜样感召着每个学生,校园里“讲文明、知礼仪”的同学越来越多。八(2)班学生刘红章在校园内拾到200元现金,毫不犹豫交给老师,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一人,面对这笔对他来说数额不小的钱,他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是怕丢钱的同学着急难受。果然,正当他的班主任将钱上交学校时,看到九(4)班学生熊林峰,因丢失了生活费而在政教处眼泪汪汪。当熊林峰破涕为笑,接过失而复得的200元钱时,老师们为他高兴,更为有陈红章这样品质高尚的学生而欣慰不已。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永远的“感恩心”——曾都区何店中心学校探索实施“八大主题德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科教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