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相土而居塑人文
  湖北日报记者 王兵 包东喜 本报记者 王董斌 毛传荣
  
    距炎帝神农故里约50公里,有一处重要的遗址——枣阳雕龙碑聚落遗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出土了多处房屋建筑遗存。令人惊叹的是,我们祖先居住的建筑,已经使用了石灰、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将房屋建成单元式结构,并使用了推拉门。这是史前考古学中未曾有过的重大发现。考古专家由此推断,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发明房屋,开始定居生活。
    而雕龙碑聚落遗址正是炎帝神农生活的地区。
    《路史》中说,神农“相土停居,令人知所避趋。”历代传说伏羲氏造八卦,神农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而相土择居就是最好的运用。
    从随州发掘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看,居民点都是优选在背山靠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多选在第二台地上,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房屋朝向多为坐北向南,这种最好的朝向早在几千年前就被炎帝神农所运用。
    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成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估计和想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都洛阳金鸡岭遗址最令考古者吃惊:从面积看,遗址总计超过l0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现代一座小型城镇。发掘表明,史前的金鸡岭文化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阶段,远不是一般人想像的还处于茹毛饮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存状况。
    由穴居荒野到修建房屋定居,是个划时代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农耕文明大踏步向前。
    炎帝神农为何选择在随州定居?现代随州研究者解释,为当今专家热议的世界文明北纬30度现象在随州也有体现。他们认为: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有趣的现象,随州位于北纬31°19'—32°26',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上有畅通南北的随枣走廊,平原上有水流贯其间,大洪山风景如画,可谓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适宜人类居住。
    “相土择居”演绎炎帝神农故里“造城”的现代版本——当代随州人以先祖为榜样,与时俱进,奏响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新乐章。
    没有水,他们筑坝拦水造湖。1999年,白云湖一坝建成,一座中型水库诞生。2009年,白云湖二坝建成,又一座小型水库开始蓄水。
    河滩出平湖,水、氵厥水从此在白云湖会合,碧波荡漾,一路缠绵,给随城平添许多灵秀。
    有了水,城市就有了灵气。围绕白云湖这条玉带,市政府斥资数亿元,在两岸打造依湖而行的绿色长廊和文化长廊,形成一湖两岸风光带。
    如今的一湖两岸,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天堂。今年3月,“白云湖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路,是城市的骨架。市住建委修志专家金小汉回忆,60多年前,随城最繁华的解放路长仅500米、宽仅3米,上世纪50年代扩至26米,现在宽度40余米。解放前夕,随城就是个“十字街”,烈山大道与解放路“孤苦伶仃”。现在的随州旧城,“五纵五横”的路网布局宽敞漂亮。
    随着城市的东扩南移,近年来,随城又新建了神农大道、白云大道、迎宾大道、编钟大道、火车站站前大道、波导大道,路路相接,四通八达。所有道路实现了刷黑、绿化、亮化,一条街道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随城规模空前扩张,人口急剧膨胀。上世纪80年代,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现在建成区面积达到40余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人。
    由土木房到砖木房、砖混房,再到钢混房,由平房到多层再到小高层,由一家一户、单门独院到高档小区,随城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相土而居塑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