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打响“三夏”保卫战
———随州经济开发区抗旱记
  本报记者徐军国通讯员黄猛王春梅王明法
    堰塘见底,溪水断流,田地干裂……50年罕见的秋冬春连旱,正考验着随州经济开发区的干部群众。
    灾情高峰时,随州经济开发区2万多人和1万余头牲畜面临饮水困难,9.78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受灾。
    灾情就是命令,一场抗旱保三夏的战役在随州经济开发区打响。
    保人畜饮水
    甘甜润民心
    面对旱情,随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百灵要求,要把抗旱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来抓,科学调度水源,全力组织抗旱,确保人畜饮水和三夏用水。
    5月25日,大堰坡中小学、医院附近堰塘干涸,自备水井因水位下降无法取水,面临饮水难题。随后,大堰坡街道居民也打来求救电话。得知情况后,开发区党工委、消防大队迅速组建送水“专线”,尽最大可能向缺水地区送水。
    很快,消防官兵赶数十里路,水被源源不断地送至学校医院,储水池里也装满了水。闻得消防队要来送水的信息后,许多居民从家里拿出各种容器,前去接水。在送水现场,一位六旬老人捧着清甜的水,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雪中送炭,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目前,该区近万人的饮水难题得到缓解。
    用最少的水 办最急的事
    大旱面前,干群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开展自救。
    随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滕佑灵说:“用最少的水办最急的事,把有限的水用到保三夏的刀刃上。”
    5月初,结合“三万”活动,开发区管委会筹资80多万元抗旱。对远离河流灌区的农田,采取向地下打井要水的办法,解决农田用水问题。目前,该镇新打小机电井1300余口,保障了部分农田用水。
    在无水的地方,采用组织车辆送水、人工运水等方法,如土城、永青等村的群众用塑料袋、油鼓、油桶、水桶、水缸运水、储水送到田间,对旱作物浇灌。
    对确无水源的村,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及时做好水改旱工作,号召农民改种旱作物。目前,光华、虹桥等村已经调整1000亩种植油莎豆。
    哪里有水源 就从哪里引水
    旱魔袭来,等水夏插的农民很是焦急,而比他们更急的,是党委政府工作人员。这些天,大家做着同一件事——四处“找水”。
    5月27日清早,淅河镇委副书记李福银带领镇农办工作人员来到永青村,沿途又获悉挑水等村人畜饮水困难,在找到村负责人后,得知附近有水源的地方都在喊渴。“走,到上游找水去”。沿着淀子河步行40余里,他们寻找水源至何店白果河水库,下午1时许,经何店政府协调,白果河水库开闸放水,沿线水源被激活。
    淅河镇早就做好抗大旱的准备,组织力量对先觉庙灌溉水系进行清淤;在土城、大庙、孙畈、蒋寨等4个村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府河、漂水河、淀子河现有水源采取引水、提、拦、抽等措施,引水入库、提水灌溉。该镇3200个堰塘,有30%的堰塘被灌满,增强了抗旱能力。
    旱情仍在延续,随州经济开发区抗旱保三夏的战斗也在继续。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响“三夏”保卫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