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母猪繁殖障碍的综合防控
  

山东农业大学 王守栋 曾勇庆
  母猪繁殖障碍又称为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是指母猪在繁殖过程中(包括配种、妊娠和分娩等环节),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母猪不发情或发情异常,不能受孕或受孕率低下,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等。母猪繁殖障碍使得母猪较长时间内处于空怀状态,猪群的繁殖力低下,严重影响了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
  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淘汰最主要的因素,在一项对规模化猪场2002~2006年期间淘汰的1760头母猪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异常淘汰所占比率为47.6%,其中因繁殖类疾病被淘汰的占35.3%。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约占60%~70%;另一类是传染性疾病因素引起的,约占30%~40%。
  1.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错综复杂,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主要有: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初情期迟缓,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迟缓,屡配不孕,隐性(安静)发情,卵巢及子宫的疾病等。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其中,病毒性因素是目前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病毒性因素主要有猪瘟(HCV)、蓝耳病(PRRSV)、猪伪狂犬(PRV)、猪细小病毒(PPV)、日本乙型脑炎(JEV)、猪圆环病毒Ⅱ(PCV-2)、猪流感(SIV)等。细菌性因素如链球菌、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衣原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感染引起流产、死胎的现象也偶有发生。
  2.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
  2.1 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初情期迟缓的防控
  合理饲养。后备猪可分两个阶段饲养:①70~120日龄,按生长猪的方式进行饲养,促进消化系统和骨骼的发育;②120日龄后采取适当限制饲养的方式,主要是限制饲料的能量和采食量(日喂约2.5 kg/头),但应加强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控制增重速度,防止肌肉过度发达或脂肪大量沉积(调控其8月龄左右体重达120~130kg、背膘厚16~18 mm进入初配),有效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繁殖机能的完善,为此,最好是饲喂后备猪专用日粮。有条件的猪场,6月龄以后每天宜投喂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只有膘情合适,营养全面,后备母猪才能正常发情。
  对于后备母猪的不发情或发情迟缓,在饲粮中添加生殖营养素能完善生殖内分泌机能,使母猪的生殖轴系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在1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或纳米硒生殖营养素750g,对促进后备母猪发情、改善配种受胎率方面效果显著。
  加强疾病防控和驱虫工作。首先要把好引种关,应到已开展疾病监测工作的正规种猪场引种。其次,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期的卫生,以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预防,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在适应期和配种前各1周,选用伊维菌素等广谱类驱虫药,彻底驱除后备母猪体内、体表的寄生虫。
  建立发情档案并用公猪适时刺激。针对已发情的母猪,要及时建立发情档案;对不发情的母猪,则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要求所有饲养种猪的人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要熟练掌握发情鉴定与配种技术,做好详细记录。后备母猪初情期一般出现在170~190日龄,所以在170日龄左右要有计划地进行公猪诱情,每天接触公猪2次,每次10~15min。
  分群圈养,适当并群调群换圈。后备母猪宜采用小群圈养,每群4~6头,平均每头占圈舍面积应不少于2.5m
  。禁止后备母猪单体限位饲养,也尽量避免大群饲养后备母猪。同时,为了促进后备母猪发情,当后备母猪达到6月龄后可多次并群后再分群,或同时换圈,或不并群调群而单独换圈,或把某一头或几头调入另外一个群中,从而改变环境条件,刺激后备母猪的发情。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运动。为后备母猪生长发育提供舒适健康的饲养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后备母猪的发情,全面提高其繁殖性能。主要是要保证猪舍温度适宜,即夏季做好降温防暑工作,冬季搞好保温防冻,加强通风管理,保持猪舍干燥卫生,适当增加光照时间。猪场应设立母猪运动场,每隔7d将后备母猪赶到运动场自由活动,180日龄以上的,可以隔栏放入1头公猪适当诱情。
  药物诱导。①对不发情后备母猪可内服中草药“催情散”,20~50g/d,连服3~5d。②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根据体重大小肌肉注射800~1600IU,必要时隔一天再注射一次,但剂量必须比第一次适当增加。③氯前列烯醇:肌肉注射0.5~1mg,一般用药后3~5d即可发情,在配种时配合使用促排3号20~40
μg能提高产仔数和配种受胎率。④促卵泡素50~100IU、促黄体素25~50IU,肌肉注射,必要时隔2~3d再注射一次,发情时即可配种。⑤己烯雌酚5~10ml肌肉注射,能引起外表症状型发情,但不能排卵。己烯雌酚能刺激母猪脑垂体发情记忆细胞,使母猪能按规律发情,待第2次正常发情时就可按正常方法配种,有极高的受胎率。
  2.2 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迟缓的防控
  加强对母猪的管理。哺乳期的母猪,每天自身饲料需要量约2.5kg,再根据其所带仔猪的头数相应增加饲料,每头仔猪增加0.3~0.4kg饲料,或让母猪自由采食。断奶后母猪要根据体况合圈,体况差不多的合在一起,比较瘦弱的母猪要单独饲养,每天用试情公猪与母猪接触一次,促进母猪发情。另外,在母猪饲料中加强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或投喂青绿饲料补充维生素,可促进发情。还应注意增加母猪运动和光照时间,避免母猪过于肥胖而影响发情。
  发情母猪刺激。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情的母猪放在一栏,几天后发情母猪将不断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增强,可诱发母猪发情。
  强制输精法。种公猪的精液中含有多种生殖激素,将公猪的精液输入到不发情母猪的生殖道内,能够促进黄体的退化和卵泡的发育,使母猪表现发情。具体方法是:将50ml(未经稀释)鲜精液加入氯前列烯醇0.1ml+青霉素80IU+链霉素50IU,装入精液瓶中,用一次性输精导管缓缓将其输入到母猪的生殖道内,尽可能输入深些;输完后15min内注意不要让母猪卧下,以防止精液倒流。一般输入后7d之内母猪发情,可安排正常配种。
  激素催情。根据正确的诊断结果,合理使用激素催情。对初产母猪,断奶后当天肌肉注射PMSG 1000~1500IU。经产母猪断奶21~23d后仍不发情时,根据膘情状态和体重,肌注PMSG1000~1500IU,同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IU。
  2.3 屡配不孕的防控
  配种当日肌肉注射黄体酮30~40mg或雌激素6~8mg;或用25%葡萄糖溶液30~50ml,加入氯霉素750mg于最后一次配种(授精)后3~4h注入子宫内,可使受胎率达到74.23%~80.32%。另外,平时应加强公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使用公猪,保证对环境温度的控制,适时配种,加强人工授精技术的培训,尽可能避免各种应激,预防子宫炎等生殖器官疾病。
  2.4 卵巢及子宫疾病的防治
  卵巢囊肿的防治。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在分娩后注射PMSG对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卵巢囊肿的治疗,可以使用促黄体制剂,如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或HCG等,引起黄体退化。用LHRH100~300mg,一次肌肉注射,并通过直肠检查判断卵巢的反应性,反复使用2~4次;从治疗到呈现发情约22d,其发情率达77.4%(41/53),受胎率达70.3%(26/37)。另外,用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或者黄体酮肌肉注射,也能获得良好的受胎效果。
  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母猪在分娩前后应对产房、用具以及猪体进行清理消毒;当母猪发生难产时,助产人员的手臂要清洗消毒后才可以进行操作,产仔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对于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菌消炎药物,防止感染扩散,清除子宫腔内渗出物并促进子宫收缩。
  3.传染性疾病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
  重视引种检疫。引种要隔离观察检疫,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引进猪种应来自于非疫区,在引种时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引种后隔离观察45 d以上,进行相关的抗原监测,结果显示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并接种相关疫苗产生免疫力后,才可入场饲养。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搞好环境卫生。使用消毒药品可及时将病猪或带毒猪排出体外的病原微生物杀灭,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净化。猪舍及环境平时每周消毒1~2次,并经常更换消毒药或交叉使用。母猪产房最好是实施“全进全出”式管理,在每次全出与全进之间,空舍1周左右,对猪舍地面、墙壁、猪栏和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粪尿、病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鼠、蝇、蚊等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猪场的实际情况,参考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种猪应每半年进行一次疫病检验,每季度进行一次免疫抗体检测,重点是监测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
  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有条件的猪场应尽量采取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模式,采取封闭的饲养管理制度。在饲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和环境调控,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母猪繁殖障碍的综合防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生活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