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强不息十年不止
残疾农民余艳山创办养鸽场
作者:陈晓林实习生姜曦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曾都区府河镇潭村残疾农民余艳山通过10年努力,成功办起了年产1.5万对肉鸽的养殖场。他用坚韧的毅力、科学的方法和骄人的业绩,演绎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前不久,市委常委、副市长彭明方等专程到他的“自强养鸽场”走访慰问,称赞他“不简单”,鼓励他继续努力,把产业做得更大。 今年36岁的余艳山,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三级残疾。为养家糊口,他先后在村里干过理发员,在郊区开过“麻木”,生活异常艰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打垮他。10年前,余艳山偶然从一次电视讲座里得到启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将更加多样化,特种养殖业大有前途。他当即萌发了养鸽的念头。 2001年,余艳山到曾都区南郊办事处白云社区,租用部队500多平方米的废旧营房,开办了“白云山庄自强养鸽场”。他从200对种鸽养起。头两年,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养鸽场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养殖规模小,效益也较差,有时甚至亏本。面对挫折,余艳山没有放弃。肉鸽体型小,对外界环境敏感,如不注意科学饲养,很容易发生死亡现象。余艳山在实践中善于观察和思考,并不断向同行取经、钻研专业书籍,养鸽技术日渐成熟。他还总结出养鸽“十字诀”,从鸽舍标准、控制环境,到科学配料、增加光照、计划防疫等10个方面都做到了规范化。 走进余艳山的养鸽场,看到一排排鸽笼排列整齐,干爽清洁。每一只笼子里面有一对种鸽和一窝乳鸽,它们悠闲地进食、嬉戏,充满了生气。余艳山介绍,目前场里养有种鸽1800对,每对种鸽一年可以繁育9窝,在销售高峰期,每月可出售乳鸽2600只,年销售收入可达35万元,净利润10多万元。 余艳山说,作为一个残疾人,虽然在创业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苦恼和挫折,却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同样可以闯出一片蓝天。他希望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帮助,让更多的残疾人在创业中走向自强,实现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陈晓林 实习生 姜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