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调整·升级
对随州纺织服装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作者: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许享红 通讯员 周世元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与汽车是随州两大支柱产业,7240细帆布等纺织产品出口免检,畅销西欧和东南亚,其风光程度远远超过了当时只在国内市场打拼的汽车。如今,随州已经确立了在全国专汽行业的龙头地位,纺织行业又发展如何?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市场广阔 困难重重 到去年底,全市轻纺行业有72家企业,工人1.02万人。今年1-5月,全市轻纺行业总产值20.8亿元,是全市五大工业支柱之一。 这些企业发展现状如何?记者日前来到部分企业探访。在位于马坪镇的广水海洋服饰公司,140名员工中老、中、青皆有,“婆婆工”最大的75岁,负责修剪线头等工作。该公司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还没启用。 据总经理周和旺介绍,公司去年出口1000万美元,今年目标是2000万美元,目前全年订单已排满,但用工短缺影响交货,影响拿大单子的信心。 联力公司正在做西班牙订单。该公司5层楼的车间,只有2楼恒温车间正常运行,其他楼层因招工难没有投入使用,70%织机闲置尘封。该公司负责人说,新厂开建二三年了,由于资金困难仍未建成,大一点的订单不敢接,月薪1500至3000元仍招不到工。 据悉,随州轻纺服装出口到30多个国家,海洋、联力、力丰、景康等出口企业订单都很火爆,但招工难、融资难制约了发展。 企业偏小 竞争力弱 “棉价暴涨暴跌,1月份吨价3.9万元,目前跌到2.5万元。在纺织行业40多年首次见到这种形势。”随州兴发公司总经理丘子珍日前对记者说。 由于不敢进棉花,江浙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纺织厂停产,随州纺织企业还在硬撑,接小单、短单,不敢接大单、长单,订单来了买一点、用一点,绝对不敢按照正常情况存棉。 兴发公司正常月订单要纺纱400吨至600吨,但是4、5月每月只有3至5吨。订单少就生产常规纱,但附加值低。兴发有员工630人,虽然企业利润下降,但困难时期没有把工人推向社会。兴发去年申请用地70亩,在目前5万锭基础上再扩5万锭,但由于征地困难至今没能扩建。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