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保障房成开发商的“鸡肋”选择
  6月27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百强房企中近7成未参建保障房建设。就此,《证券日报》记者对多家房企进行采访后发现,仍旧存在制度以及相关风险,使得保障房建设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鸡肋”项目,诚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保障房成开发商的“鸡肋”选择
    “保障房的利润空间,应该是5%-10%左右”,6月27日,金隅股份相关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内都是这个标准”。事实上,金隅股份曾经对外给出保障房毛利率为20%乃至以上的“最高”利润水平。
    而之前,首开股份在对《证券日报》记者的回复中,同样表示“公司进行保障房建设,一般要求项目净利率在5%-8%之间”。与此同时,首开股份提及,公司面对的最大困难之一,“作为上市公司,参建保障房必须满足对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换句话说,首开参建保障房,必须付出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被拉低的代价。
    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在土地环节以及融资渠道方面相继颁发政策,开发商们,尤其是央企以及地方国资企业,已无可避免的继续参与其中——这既是“政治任务”的体现,也是“经济任务”的需要。
  流转与退出机制待完善
    保障房项目涵盖了经适房、两限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项目。而中国中冶则是以经适房、两限房的建设为主。
    “我们目前基本上不会考虑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中国中冶的有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经适房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和流转,可以较快的回笼资金。但是,公租房却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也会减缓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此类保障房建设还要面对一定的政策风险,比较集中体现在政府回购环节。
    而作为公租房建设的代表,中天城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当地政府以提供土地以及扶持资金的方式,取代了对公租房的回购承诺。然而,打算在建成并持有公租房的中天城投,也有其自己的担心:,“我们也呼吁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将公租房项目资本化的机制,否则对企业来说,长期持有这么大规模又难以流转的物业(指公租房),是一个几乎难以承受的负担”。“开工不等于续建”,中天城投董秘李俊在采访中曾如此表示,体制与资金是参建保障房中面对的两大难题。
    地方政府“摸着石头过河”
    6月21日,分析师刘水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保障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产权问题:“如果保障房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转,就难以避免有些人利用特权将之据为己有并到市场上进行买卖”。因此,他建议在保障房建设初期多推出一些限制性产权的项目入市。而针对于开发商担心的保障房回购、市场流转问题,华创证券地产分析师杨现领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地方政府表示在限期内保障房实现全面开工“并无问题”,但对于后续的回购资金安排等并没有确实计划,也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谢 静)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障房成开发商的“鸡肋”选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建筑与房地产】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