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民生 保发展 保稳定
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民政工作发展
曾都区民政局局长 李孔华 今年以来,曾都区民政局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求真务实的作风履行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在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上取得新进展,收到了新成效,发挥了民政工作在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中的基础作用。 着眼民生主题 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围绕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着力在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为重点,其它专项救助为辅助的标准适度、政策配套、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长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完善城镇低保制度。把严格掌握政策、规范审批程序、实行分类施保,坚持动态管理作为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核心要素。城市低保已形成了动态管理机制下的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总量目前为20156人;保障标准由经数次调整,提高到现在的人均220元。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2007年,曾都区将过去的农村特困户过渡为农村低保,重点保障了因多种原因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鳏寡孤独家庭。农村低保先后三次扩面提标,目前保障总人数为9139人,保障标准人月均65元。 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曾都区城镇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自2005年启动来目前已形成事中救助、事后救助、定额门诊救助、参合救助、减免救助、临时救助、惠民救助等医疗救助模式。尤其是集民政、卫生、财政、医保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医疗救助捆绑即时结算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累计受助7.9万人次,受助金额逾3199.43万元。 强化临时救助制度。近年来,我们按照明确责任主题与严格监管相结合、制定救助底线与即时救助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保证了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每年来用于临时救助的资金达到80余万元。 巩固“五保”供养制度。在集中供养上,狠抓了农村福利院的合并、改造、提档、升级,使全区所有福利院达到模范福利院和合格福利院标准,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保”生活补助标准经过多次调整,目前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分别达到人年2100元、1600元。 落实灾害救助制度。最近四年来累计投入灾害救助资金3832.9万元,为灾民提供生活救助14.5万人次;完成了1270户3175间报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和479户1476间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为春荒冬令期间困难群众发放救灾大米194.25万公斤、棉衣棉被31907套(件),有效地保障了各个时期灾民的基本生活。 着眼社会自治 创新基础社会管理 着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农村重点开展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村级事务公开面不断提高,“两票制”选举、“两会制”决策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到充分保证。与此同时,狠抓了“难点村”的治理工作。 着力推进社区建设。通过反复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出台了有关规定,确定“四大家”领导和区直部门包保帮扶社区,社区各项工作大力推进。2009年前全区35个社区中只有7个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达标。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通过渠道筹资、多形式建设,解决所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当年所确定的18个社区已有8个社区建成投入使用,有10个社区主体工程建成正在装修,总投资逾600万元。以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为突破口,每个社区组建35-100人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小分队共231个,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各自的服务品牌。 着力提高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全面完成了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实施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增强了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参入“两实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了乡镇地名设标任务;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加强收养登记规范管理,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合格率及档案完整率保持了100%水平;完善各级殡改责任制,认真做好殡葬改革工作,火化区内的遗体火化率稳步上升。 着眼服务大局 落实移民安置政策 根据不同时期的移民工作重点,一手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一手抓好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10月启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对于已确认的原迁移民从2007年起按人均600元的标准,以“一卡(折)通”的资金发放形式直达移民账户,至2010年底,已发放移民后扶直补资金5630.85万元。着力抓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累计投入上述项目资金6097.086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建设任务提前完成。从2009年6月起经过近一年时间建设,位于何店镇王店村的曾都区移民安置点高标准、高质量建成。2010年6月,郧县柳坡镇25户107名移民全部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在全省率先完成移民搬迁任务。移民自发为区移民局送来了“心系移民、视为国情”的锦旗,区政府和区移民局分别授予移民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着眼民政为民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民政部门及其事业单位是民政公共服务的载体。几年来,通过抓队伍建设和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展示民政为民风采。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以先进性教育、行风评议、学习开发区精神、争先创优等活动为推力,强化民政队伍建设,通过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制度管控、工作目标考核等手段,引导和激发民政干部职工践行 “为民解围、为民服务”宗旨,“民政人”在社会救助、抢险救灾、移民安置、社区建设等社会管理领域,彰显了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风采。 项目建设得以推进。新建城市福利院。为解决城区“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问题,2006年8月在南郊平原岗征用原村小学土地22亩,总投资700万元,新建了一所城市福利院。该院一栋1360平方米的院民楼和一栋2600平方米的院民公寓楼,可容纳240名“三无”对象入住。使城市孤老的生活难、医疗难、安全保障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兴办惠民医院。2007年1月,在原优抚医院的基础上组建惠民医院。先后投入620万元扩大该院业务用房面积,由2007年的75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5200平房米;医疗设备由2007年前的总值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总值540万元。该院开办以来,共接诊城乡困难群众175200人,政策性减免医疗费600余万元,真正体现了为民、便民、惠民,被老百姓称为“看病不难、治病不贵”的医院。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区光荣院的扩容改进、社区办、社会救助网络平台建设、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等一大批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民政为民的服务能力不断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