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兆 山 上 战 旗 红
——追踪李先念在随州的抗日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眸共产党人在随州的革命实践和民族解放斗争实践,抗日烽火中,一个伟岸的身影率领一个坚强团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一 从四望山到白兆山,李先念率领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进入随州前线 1、李先念挺进四望山 1939年1月下旬,随县、应山、桐柏、信阳交界的四望山上,迎来了一支精神抖擞的新四军部队,支队长李威,即李先念。 上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华中首屈一指的大城市武汉前后,武汉周围的信阳、应山、应城、安陆,已沦于敌手,国民政府第五战区部队退守随县、京山、钟祥一线,依托桐柏山、大洪山与日寇对峙、相持,四望山在沦陷区的信阳与应山之间。 1939年元旦,鄂豫边区党委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召开会议,成立了边区党委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朱理治兼任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为副主任。会议决定,抽调新四军4支队8团队竹沟留守处的一、二两个中队100余人,组成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对外称“新四军鄂豫游击支队”,进军鄂中敌后,打击日伪军,创建武汉外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队自竹沟出发,1月下旬进入四望山后,联系上了豫南特委和应山县委,扩大了部队,站稳了脚跟,在四望山西麓的应山县余店阻击了一支日伪军,打出了新四军鄂豫游击支队的声名和威风。 2、挺进安陆、京山,挺进随南 此后,李先念和他率领的部队以四望山为挺进根据地,继续向西推进,向日军的占领区推进,逐步接近随县南部。 1939年5月9日,李先念率部队进入安陆县赵家棚,建立抗日根据地,其活动范围已接近随县南部。 1939年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一路快速发展的部队进入京山县大山头,在养马畈召开鄂中区党委扩大会议,李先念、陈少敏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原局关于鄂中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与扩大的指示,将陶铸、郑绍文、杨学诚等中共有关负责人掌握的抗日武装,一些县的地方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会议还决定鄂中区党委下设随枣、天汉两个特委。自此,李先念所部的军政触角进入随县、枣阳。 这时的随县、枣阳,是正面战场的最前线。 3、重心转向白兆山 1940年6月5日,李先念率部队和党政机关撤出大、小悟山,以避开鄂东国民党军的围堵,向安陆赵家棚、京山八字门转移。 白兆山是大洪山向东向南延伸的余脉,地跨随县、京山、安陆、应山。白兆山上丘壑纵横,峰峦叠峰,虽在敌占区内,但敌人未敢进山设据点,国民党军也未敢派兵深入,因此正是共产党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理想之地。赵家棚、八字门分属白兆山的东麓和西麓。 4、向随南白兆山腹地进军 1940年6月14日清晨,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率领3个团计1800人枪,从安陆赵家棚一带出发,向白兆山北麓和腹地进军。据守白兆山北麓和腹地洛阳镇、围山的,是安陆地方民团杨弼卿部500人枪,杨起始与李先念部有过合作,后来有变脸行为。 14日拂晓,李先念指挥两个团攻占洛阳店,另一个团进攻九口堰杨弼卿部,杨弼卿放下了武器。李先念亲自会见杨弼卿,批评他不讲信义,破坏团结抗日。杨弼卿承诺继续合作抗日后,李先念派人将他礼送回安陆。 6月18日,李先念指挥部队乘胜扩大战果,得胜之师从洛阳镇九口堰一带出发,从白兆山北麓向西麓攻击前进,一举攻下京山坪坝镇,击毙伪军头目谢占奎,活捉投靠日军的伪军大队长丁巨川。至此,开辟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取得全线胜利。 5、李先念挥师进驻九口堰 1940年6月19日,李先念、陈少敏率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直属机关和边区党委机关,正式进驻随县南部白兆山中的洛阳九口堰,边区党委、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驻九口堰孙家大湾、兵工厂、被服厂、战地医院、随营干校驻周围方家大湾,胡家河等村庄,一、二、八团分驻守围山、罗山寺、孔家湾、狗迹岭等要隘。 开辟白兆山,进驻九口堰后,李先念带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迎来了新发展。皖南事变后,1941年春,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辖11个正规团、3个游击队,3万多人枪。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4月5日李先念在随南九口堰通电就职。 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指挥进关进驻随南九口堰,自1940年6月19日,直至1942年6月进军鄂东,李先念以随州南部为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两年有余。 加上四望山时期在随县、应山的活动,李先念在随州开展抗日活动的岁月,一共有1000多个日日夜夜。 二 从余店歼敌到九口堰誓师,李先念在随州一带的抗日活动威震华中 1、四望山播火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鄂中豫南一带,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党的活动分子分别组织了一些抗日武装,但不统一,党的组织也不够统一。 1939年1月,李先念率部进入四望山后,迅速与豫南、鄂东、鄂中以及应山、随县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孜孜不倦地传达中央精神和中原局指示,坚持不懈地对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进行整编,和陈少敏、陶铸等同志一起,逐步统一了豫鄂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形成了统一的豫鄂区党委和越来越强大的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纵队,直至发展为第五师。 2、首战余店歼日伪 1939年2月,李先念令周志坚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四望山出发,联络应山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 26日,周志坚获得情报,次日晨有日军百余人、伪军数十人前往余店扫荡。 周志坚设伏打击这股日伪军,两个中队包抄日军和伪军,日伪仓皇应战,夺取有利地形顽抗。战斗中,当地老百姓冒险给新四军送水送饭,双方相持到黄昏,驻马坪、淅河日军出动增援,受到打击的日伪军乘夜色逃回应山县城。 这一仗,新四军进入鄂北初战告捷,打死打伤日伪军20多人。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欢喜雀跃,中共应山县委负责人闻讯而至,汇报了县委的抗日活动。这时应山县委已掌300人枪的抗日游击队,李先念、周志坚闻讯大喜。 3、会见石毓灵,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李先念率部进入四望山后,主动与国民党当局联系、谈判,为新四军部队进入鄂中敌后争取合法权利。 1939年2月16日,化名李威的李先念,会同正在随州均川贺氏祠举办“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抗日游击军政干部培训班”的陶铸(化名陶剑寒)、许子威等,赴随县均川镇与五战区的代表会见。五战区指定湖北省第三专员公署专员石毓灵(曾任李宗仁部队的师长)与新四军代表会见。 这时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合作虽已“晴”转“阴”,但毕竟尚未“大雷雨”。石毓灵对随县正面战场前线突然杀出了一支新四军部队,感到很突然,他从长岗赶到均川,会见了“李威”。“李威”声明新四军一部将进入白兆山地区。这一地区,正当五战区与日军对峙的“夹心带”。石毓灵很矛盾,结果是心口不一,客客气气,支支吾吾,未能达成文字协议,却也心知肚明,形成默契。 4、会访川军将领,达成抗战共识 会见石毓灵后,李先念顺道专访了驻防在环潭,均川一带的川军45军125师。川军出川抗日,慷慨激昂,意志坚定,与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有较多共同语言,125师中将师长陈离,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新四军将领,向李先念介绍了随县前线正面战场敌我双方的情况,对团结抗战、互不攻击连成共识。 李先念同志解放后在回忆录中说到:“川军孙震的部队虽然同我们搞过一些摩擦,也是出于迫不得已。他的部下有一位师长叫陈离(静珊),和我还是好朋友。我在他的师部住过好几天,他送给我们地图和一些枪支弹药。” 李先念部与川军、西北军达成了抗日共识,为日后的发展开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5、开展灵活机动的抗日游击和反扫荡,成为华中敌后抗日劲旅 李先念部以白兆山为依托,放手发动鄂中、襄西、鄂东、豫南的敌后游击战,团结友军,反对摩擦,袭扰日寇,两次随枣会战期间,部队分散活动,袭击日军后方,支援友军正面战场作战,为华中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5月,日伪3000余人扫荡白兆山东安陆地区,五师37团紧急出动,攻击平汉路上的日军据点,分散日伪扫荡的兵力,破坏云梦至安陆的公路。29日,37团在旅长周志坚的指挥下,袭击安陆烟墩店日军据点,打死日军小队长以下20余人,生俘日军士兵3人。 6月,平林日军分两路进犯随南洛阳店,直接威胁五师首脑机关,38团与日军激战1天,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一期间,五师各部队在京山、安陆、鄂东、豫南频频出击,袭扰日军,配合正面战场的长沙保卫战。 1941年11月,随南洛阳镇百姓代表慰问新四军五师,赠“国家巨石,抗日先锋”牌匾。 6、有理有节反摩擦,维护团结对敌大局 1942年4月,五战区执行国民党最高当局密令,对鄂豫边区新四军五师各部队开展进剿,一向与新四军五师达成默契的川军45军125师、127师,也被逼进了进剿队列。但这些部队的进剿多为“搪塞”。 五师分析五战区的进剿态势,决定对反共坚决的暂1师开刀,李先念指挥13旅和15旅一部反击进占京山圣场的顽军暂1师,全歼暂1师2团第3营,收复了圣场,打退了顽军的进攻。此后一阶段,李先念率部到了鄂东。 7、创办抗大十分校 培养军政干部 李先念重视干部培养与培训,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进军到白兆山区后,创办了随营军校。 李先念率部队首脑机关进驻随南洛阳店九口堰后,1941年10月即在随营干校的基础上,筹建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分校于1942年2月15日在白兆山中的洛阳店胡家河村开学。师长、政委李先念兼任校长。肖远久任副校长、黄春庭任副政委。 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创办,运转,招收部队的青年战士、干部,社会上的知识青年为学员,先后招收5000多名学员,为五师和地方部队、豫鄂抗日民主政权和各地中共基层组织培养和输送了5000多名干部和专业人员。 8、推进民主政权建设 新四军五师建军的同时,鄂豫边区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也出现了新局面。 1941年4月,鄂豫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白兆山中的京山向家冲召开,出席代表67人,其中共产党员32人,党外人士,开明士绅35人。 大会经过选举,按照“三三制”原则,产生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领导机关——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公署之下,五师根据地范围内,建立了随南、安陆、应城、云梦、孝感、京山6个民主县政府,另设鄂东、襄西、天汉、信应4个民主政权办事处。 到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边区辖地发展到51个县(基本区14县、游击区37县),人口达400多万到1020万,人力、财力资源大为增长。 9、重视发展经济 李先念率部进入四望山伊始,就开始重视经济,财税建设,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军需供给。 1939年2月18日,李先念从四望山进入随县尚市店王氏祠,同当地群众一起过春节,看望“随北工作队”,鼓励工作队做好减租减息和军粮征集工作。 1940年10月,李先念、陈少敏、刘少卿在九口堰参加农业生产,开荒种地,派出工作队,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军粮征集,发展生产,保证供给。 按照李先念的思路,边区和五师首脑机关驻九口堰时,边区建立了银行,发行了边币。边区和各民主县政权开展了税收活动,为抗日武装建设和党政建设筹集经费。 三 从百兆山到四望山,李先念在随州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为中原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重回白兆山 1945年4月12日,李先念自鄂东过平汉路,至府河东岸的应山平林店。在平林,李先念主持召开“收复白兆山动员大会”,动员收复老根据地,随南县副县长、开明绅士孙志盖报告了老百姓要求新四军“打回来”的愿望。 (下转第六版) 刘永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