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媒体要正确引导情绪表达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时期,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正确引导人们情绪的表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仔细浏览媒体,特别是非时政类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那种“愤青式”渲泄的消息和言论充斥其中,更有人津津乐道于此。这种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和人们心理预期变化的“非黑即白”方式,不是旨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只为迎合某种公共情绪而出炉,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媒体积极配合,加以正确引导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增多,贪污腐败等大案要案频发,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诈骗、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特别是各种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使得经济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
    今年“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调查研究发现,下岗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农民上访问题等等都涉及到利益关系的矛盾主题。这些情况表明,社会矛盾和问题复杂多变。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对一些社会问题,要正确分析和客观剖析,要用理性的思考去探索结论。不能以片面的、局部的、个体利益得失的心理去考究,得出和渲染一些空泛的、一刀切的、主观色彩浓重的结论,如果这样,既有违事实,也不合逻辑,尽管这些结论往往能迅速提炼成一个点击率极高的标题。但这种渲泄心理和文字快感,给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健康心情,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混乱和损害。
    在中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利益高度分化的今天,不可否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反差,一些负面情绪的滋生难以避免。但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果媒体只出于传播考虑,率先放弃客观理性,采用“情绪表达”,去层层放大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那就是在放弃媒体责任,也是在破坏社会信心。
  
    (隋人秋实)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媒体要正确引导情绪表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