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乐 乐农家
曾都着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探访
作者:唐天才特约记者李鸿昌
本报记者 唐天才 特约记者 李鸿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近日,记者探访曾都 “农家乐”,发现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其中。 近年来,曾都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制订政策加以扶持,严格管理促进规范,“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农民自主创业,带活了农村餐饮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 田园风光诱人 “门前花香鸟语,屋后松柏吐翠,池边垂柳含羞,清风徐来,小鱼泛波。无论是哪个季节,走进山庄,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我市一位作家在南郊办事处凉亭村天生庄园采风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天生庄园占地面积40亩,庄园依山而建,餐厅、会议室、客房一应俱全,庄园内还设有钓鱼池、乒乓球馆、棋牌室以及瓜果采摘园等,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生活越是快节奏、大压力,都市人就越想远离都市,寻找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该区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从中发现了商机,在景区周边、城市周边、交通主干道周边,开办了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农家乐”。农民们通过自家的农田、山林、果园、鱼塘、小院等展示农村风貌、生活场景、生产过程,吸引城乡游玩者;也有一些人利用“土地流转”、“租用山地”等形式开办“农家乐”。他们把凉亭建在林中,把秋千系在鱼塘旁,林间小路、小桥流水、河塘睡莲……这些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光,让城里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这些旖旎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我市及武汉、襄阳、信阳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如今,一到节假日,该区九成以上的“农家乐”满座,生意兴隆。 农家风味馋人 “坐在农家白墙青瓦的老房子里,吃着菜园新采摘的蔬菜,喝着土锅熬出的锅巴稀饭,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7月10日,在洛阳镇周氏祠游玩的张女士感慨地说。 用自然风光留住游客的心,用农家菜拴住游客的胃。记者探访时发现,许多“农家乐”提供的都是无污染绿色食物,无论是米饭、馒头、锅巴稀饭等主食,还是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肴,全都是农民自种自养、现摘现做。此外,野山菌、地长皮、藤尖、马齿苋等野菜更是让都市人回味无穷,点上几道乡野山菜,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着由苦变甜的农家生活,十分惬意。 目前,沿迎宾大道向何店方向一路走来,南苑山庄、金象山庄、贤聚山庄……20多家“农家乐”一线串珠,山庄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每家“农家乐”都极力从自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挖掘,为游客们提供各式特色休闲活动,使游客在体验农家生活的同时,舒展身心,释放压力。 “农家乐”富人 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家乐”,年营业额达到了10多万元,除去投入,纯收入5万元左右。洛阳镇永兴村农民孙本明开办了 “杏林山庄”,据他保守估算,办“农家乐”比他种田的收入高两至三倍。 孙本明借助首届银杏节之机创办“杏林山庄”,成为镇上第一批“农家乐”。“一开始担心没有游客,想不到开业以后,每天顾客不断。” 靠着“农家乐”致富,不仅仅是孙本明一家。近年来,该区“农家乐”达到500多家,“农家乐”已成为广大农民、下岗工人等创业、创收的重要平台。 “农家乐”的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一些村民依托“农家乐”发展特色种植、饲养等项目,就地为“农家乐”提供新鲜的禽蛋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有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每月也可以拿到数额不等的工资,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 为促进“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曾都确定了一批初具发展规模的“农家乐”作为创建星级“农家乐”对象,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予以重点扶持,取得成果。这些“农家乐”从单纯的餐饮服务,到吃、住、休闲、娱乐一条龙式的配套服务;从朴素的田园山乡风光,到现代化的经营形式,成功打造了旅游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区向省旅游局申报星级“农家乐”139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22家,“农家乐”年收入达1.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