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随州市商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实施开放先导和流通先导战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始终坚持高效高质服务,不断优化商务发展软环境;始终坚持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内外贸易、利用外资、外经合作等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商务经济发展历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贸流通加快发展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市商务局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启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农超对接步伐,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取得了较好成效。到2010年,累计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115家,各类农贸市场52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商贸流通业服务网点210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全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由2005年的90亿上升到2010年198亿元,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增长速度,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对外贸易再上台阶
在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种种不利影响下,市商务局主动出击,协调服务,帮助企业渡难关,对外贸易呈现跨越式发展,被誉为外贸出口的“随州现象”。2010年,我市外贸出口达7.58亿美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幅40%,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3位;经济外向度由2005年的6.1%提高到13.2%,外贸出口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拉动税收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农产品出口3.8亿美元,居全省第1位;机电产品出口2.45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汽车产业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外贸队伍迅速壮大,出口企业净增200家,总数达到250家,其中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骨干企业18家;出口市场快速扩大,贸易伙伴已发展到139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工农业产品出口比重逐步协调,培育了食用菌、专用车、电子信息三大出口基地以及三友、波导、齐星等龙头出口企业,使随州成为全省重要的外贸出口大市。
外资外经实现突破 涉及领域不断拓宽
“十一五”期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合同额3.3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27亿美元,年均增幅22%。引进外资企业60家,到2010年底累计达到90家。利用外资的质量有较大提高,有3家国内500强和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市落户;批准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0多个。通过吸引外资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发展资金困难的矛盾,改善了我市基础设施环境,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推动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也实现了三个 “零的突破”:一是三友、神农等4家农产品优势企业到海外投资,完成境外投资100万美元;二是建立了随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三是与省内外10多家外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100多人,其中向日本输出食用菌种植专家1名,技术出口首次破零。
市场监管力度加强 综合执法初步启动
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市商务局加强了重点企业、重要商品和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运行监测工作,建立了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确保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加强了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成品油市场监管,促进了典当、拍卖、旧货、直销、报废汽车拆解、药品流通等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积极争取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广水、随县商务综合执法队伍初步建立,开通“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热线,商务领域有效的、全方位覆盖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启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商务局借“工业兴市”东风,确定了四项主要工作举措,即通过落实项目扶持政策、培植城市消费热点,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推进外贸结构升级、培植壮大外贸主体、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扩大进口,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努力巩固外贸领先优势;强化利用外资工作,在外资管理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建立项目洽谈、签约、审批、建设、投产、经营等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推进境外投资,加快外派劳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
今年上半年,市商务局各项工作再获佳绩: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同比增长17.7%;外贸出口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416万美元,同比增长63%;向贝宁、日本等外派劳务人员12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市商务战线将上下一心,锐意创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更好地服务“工业兴市”主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