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财政局局长 汪兵
2010年,随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21万元,同比增长115%,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区)”称号。
2011年1至6月,随县一般预算收入再创新高,累计完成8523万元,与2010年全年持平,提前实现“双过半”,为随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艰难筹建的“起步之年”,到打基础、管长远的“关键之年”,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坚定果敢的铿锵步伐,走出了一条清晰坚实而又不同寻常的道路,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服务民生”的和谐乐章。
发展篇:奏响经济发展主旋律
以省“对口帮扶”随县建设为切入点,抢抓机遇,县财政局争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奏响经济发展主旋律。
抢抓中央、省支持农业大县发展的政策机遇,在保留曾都区农业综合开发县资格的情况下,2010得成功争取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取得全省现代农业小农水项目县,按照江汉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10年规划,中央、省对随县总投资将达6亿元,治理土地30.2万亩。
抓住省厅对随县“对口帮扶”的契机,争取省财政厅按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有关政策扶持随县,从工业、农业、旅游业、城建环保、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已到位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
利用随县政策和区位优势,围绕县政府“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部署,狠抓招商引资工作。财政局先后引进珠峰钢构、万和食品、银杏谷食品、洁康饮水厂、随广物流大市场、福建泉州沥阳手袋等8个项目,投资金额达7.4亿元。
把握“省管县”和省对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契机,落实随县代理金库机构,畅通资金渠道,节约资金运行成本;适时调整镇(场)财政体制,对省分3年扣还基金会贷款0.9亿仍由县级财政负担,保持镇(场)经济发展活力。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累计安排县域调度资金、小额担保财政贴息、淘汰落后产业奖励等资金1200余万元,逐步建立起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注入资金“血液”。
2010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近1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来的发展;争取额外调度资金1亿元,支持收储经济开发区和新县城建设用地3000亩,促成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生篇:撑起随县民生保障伞
建县以来,财政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了随县重点民生工作程的实施,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均持续增长。
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以“一折通”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2.4亿元,发放家电、汽摩下乡补贴39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469万元,兑付率达100%,全县17.8万农户受益。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通过申报立项、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形式,安排财政资金2.5亿元,支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通村公路维修保养、丹江口移民安置土地整理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又安排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补助资金1500万元,拨付防汛抗旱资金1200万元,支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部分镇(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争取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4523万元、粮食基础能力建设资金1518万元,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扶困助学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师绩效工资、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7850万元,确保全县义务教育的正常开展。
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低保覆盖面,民生工程向纵深发展。累计为450万人次发放养老金、城镇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移民后扶及再就业拨付各类资金6.2亿。2011年,出台基层医疗机构医改财政补助方案,推进随县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进程;征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2148万元,农民参合率达98.8%。
农发项目助力新农村建设。2011年申报农发项目10个,项目资金达3166万元。并对厉山、尚市、万福店等9个镇(场)涉农项目的沟、渠、泵站、堰塘等进行了勘测、规划,探索财政涉农项目整合运行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规范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拨付财政奖补资金83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4200余万元,有效改善村级道路、活动场所和小型水利、卫生基础设施,美化亮化村容村貌,覆盖面达53%,激活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争取到中央、省廉租、保障性住房专款2470万元,完成土地出让收入5.6亿元,安排资金6000万元建成星炬小区,配合相关部门收储土地,安排好征地和拆迁补偿。
理财篇:把握随县经济生命线
财税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县财政局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的原则,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构筑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走上科学理财、精细管理的轨道。
推进财政五项改革,理财用财水平得到提高。一是部门预算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全县276个行政事业单位纳入部门预算,规范面、覆盖面达100%。二是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全覆盖,直接支付率提高到92%。三是政府采购实现审批、采购、支付全过程监控,累计完成政府采购8070万元,直接支付率达92%,节约采购资金833万元,节支率达10.32%。四是“收支两条线”确立了“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新机制。从执收单位项目核定、票据发放、收入缴库到稽核缴销,实行全程监管,有力地推动了非税收入改革。五是理顺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全县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建立了资产动态数据库,核实资产8.3亿元。
硬化财政监管,筑牢资金安全管理防线。县财政局在 “重点”、“执行”和“适应”上下功夫,梳理设置财政风险点,注重规范关键环节,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对财政内部管理行为的监督,将《财政运行风险控制标准及措施》印制成册,人手一本,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规范和有效。按照省“治金办”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构建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规范第二步公务员津补贴,全面清理财政供养人员,净化财政供养范围。扎实开展会计学习培训和执法检查,先后采集会计人员信息2400余人次,举办财政和会计业务培训9期,培训会计人员1500人次,有效发挥了会计管理监督职能。
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设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网上公开财政政策、资金分配、人员编制,在全县设置99个免费查询点方便群众查询。截至日前,累计公开各类财政资金58项,金额9.89亿元;公开县直一级行政单位部门预算64个,金额1.6亿;公开机构321个,编制1.08万个。在2010年全省政务公开考评中,随县作为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并入政府门户网试点,各项政务公开规范到位,被评为特别奖。
荣誉篇:在新起点上追求新跨越
设县以来,财政人满怀建县激情,以扎实的工作、创新的举措、过硬的作风在困境中开创了财政事业的新局面。两年来,县财政局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7项省级荣誉称号,“全市支持三农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等6项市级荣誉称号,“全县经济目标考核‘十佳部门’”、“全县‘立项争资’先进单位”等32项县级荣誉称号;先后有5人荣获“湖北省财政工作先进个人”等省级荣誉称号。
荣誉属于过去,征途未有穷期。县财政局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力促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
(刘振国 程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