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服务突破传播域限——再访我市电视信号覆盖情况
  本报记者 王艳梅 实习生 储韵文 汪可觐
  
    5月18日,本报推出《传播不再受地域之限》报道,就“村村通”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探访,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目前,我市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正式启动。如何进一步破解文化传播的地域之限,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电视问题,连日来,记者再次进行探访。
  
  
    现状:偏远山区信号弱
  
    “一些村民住在山里,电视信号接收不到,部分家庭收到的电视节目有限,效果差。”大洪山景区长岗镇大洪山村支书夏运香说。
    据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统计,目前,我市电视信号覆盖率为96.38%,略低于全省平均覆盖水平。缘何如此?传播区域、地理位置、接收条件等影响我市电视信号覆盖。
    “我市现有国家、省级和地方电视信号发射台5处,可保证全市电视信号基本覆盖,但发射台地点分布不均匀,山脉阻挡,发射设备相对老化,发射功率下降,影响我市部分偏远山区农民电视信号接收情况。”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科技科科长吴仕柱介绍说。2011年,市政府十大实事要求,广播电视“村村通”20户以下工程建设任务为900个。截至6月30日,已启动了472个点的建设,占任务数的52.4%。同时,与湖北楚天视讯网络随州分公司合作,建设无线地面数字二期工程,逐步解决山区内农民看不到电视节目的问题。
  
  
    需求:观看更多节目
  
    “用无线天线能收到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8套节目,节目数量实在有限,信号还不稳定,已经跟村里反映,希望安装有线电视,或是使用无线地面数字信号收看更多节目。”随县厉山镇海潮寺村村民张志海说。
    像海潮寺村这样的村庄不止一个,农民关心的不再是能不能看到电视的问题,而是要求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农村用户部分采用卫星锅等方式接收电视信号,虽满足农民看到更多电视节目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村村通’电视信号传输范围。”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郭志表示。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在各区市县成立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进行了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争取国家、省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建设和新媒体发展。“2009年,我市开播了中国中广传媒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机、多媒体终端随时收听收视广播电视,继续强化‘村村通’工程,增加无线地面数字信号传播布点密度,开设高标清电视信号传输工程,加大传输节目套数,让农民不仅看得到、看得多电视,更要看到好电视。”郭志表示。
  
  
    目标:实现“户户通”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落实“村村通”工程,将全面实施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陆续解决4383个自然村,73931户,25万边远山区群众的看电视难问题,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
    “目前,村里还没有纳入‘村村通’布点区域,但已经和楚天视讯网络公司谈好了,准备安装有线电视网络电缆,到时可以看到高清数字电视,解决村民看优质电视困难的问题。”随县柳林镇白云寺村支书熊仕坤高兴地说。“网络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工程安装质量,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传输服务。”湖北楚天视讯网络随州分公司总经理王尚新表示。
    “现在,‘户户通’工程处于启动阶段,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将加大监管、服务职能,逐步加大电视信号发射数字化改造升级,提高信号发射功率,加大维护维修,保证广播电视传播通畅,努力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户户通’的目标。”郭志强调。
    确保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到“户户通”,由“优质通”到“长期通”,并逐步向“数字通”过渡,以优质的服务突破传播域限!我市广大偏远地区农民群众,必将看上清晰、多样的电视节目。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服务突破传播域限——再访我市电视信号覆盖情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