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九成省份GDP增幅下降 追求GDP质量主动调控的结果
  新华社8月4日电 日前,国内各省区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悉数出炉,有九成省区市GDP增速同比回落,一些热点地区减速尤为明显。增速“普降”之下,存在哪些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走势如何判断?地方“GDP冲动”能否得到抑制?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权威部门及人士。
  
  
  区域经济:“利多”还是“利淡”
  
    梳理31个省区市的经济“半年报”可见,除新疆、西藏、贵州外,28个省区市上半年的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出现下降,降幅从0.7%到9%不等。其中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降温”明显,中西部地区降幅相对较小。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经济增速的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我们是有意‘压’着经济增速往前走。”业内人士认为,增速的回落,说明国家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取得预期成效。
    比如,去年上半年海南曾以19.4%的增速领跑全国,但今年上半年则降至10.4%,落至全国中游;增幅大跌9个百分点,列各地之首。专家指出,作为海南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调控之下大幅遇冷,是导致经济整体回落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滨州市欣盈纺织公司负责人梅建勋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在电力、信贷、环保等各方面的政策都在收紧,想上新项目已经很难,从今年4月以来每月亏5万元左右,形势较去年同期更为严峻。上半年,山东经济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
    不过,部分地区的降温也有“主动因素”,其增速放缓折射出地方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姿态。比如,上海上半年分别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164.1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较去年下降4.3%。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近年来上海每年淘汰六七百个落后产能项目,涉及工业产值两三百亿元;每年对外转移的工业投资也超过100亿元。自2008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速已连续三年保持在10%以内。
  
  
  区域差别:“保增幅”“调结构”
  
    下半年经济增速如何变化?部分地区“高歌猛劲”的势头暂时遏制后,“保增幅”心态是否会反而愈演愈烈?一些告别“高增长”的地区能否进一步打开“调结构”的空间?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地区增速放缓的同时,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依然突出,值得警惕。
    ——“投资依赖”的增长态势突出。
    ——“三高”行业“逆势”活跃。
    ——“伪新兴”产业苗头显露。
    虽然中央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但大多数地区的目标都是两位数,有近十个省区市更是提出未来5年 “总量翻番”。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有的地方负责人在北京开会讲的是 “北京话”即 “科学发展”,回到地方讲的却是 “本地话”即 “加快发展”。
    然而,一些较早进入转型发展期的省市,面对增速降低却相对“淡定”,其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持续推进值得期待。北京上半年以8%的增长率“敬陪末座”。不过,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说,虽然GDP减速,但全市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提高。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的信息、商务、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3%、15.6%和10.9%。
  
  
  放慢GDP脚步,追求GDP质量
  
    面对多个地区的集体“减速”,经济界人士抱以同样的期待:不管速度是快是慢,都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持续和成果的共享,更加注重提升GDP质量。
    “我并不太懂GDP、增长速度这些东西。我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些什么?”从甘肃平凉来东部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季宝良说。
    “现在面临的不是增长速度高低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增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如是说。
    “宁愿损失一点GDP,也要为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创造空间。”肖林这么认为。
    上述理念在部分地区已成共识。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我国经济发展应当降低自然、生产、社会等各项成本,追求少用资源、少牺牲环境的 “品质好的GDP”。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九成省份GDP增幅下降 追求GDP质量主动调控的结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