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起来,更要好起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之二
作者:陈玉
本报记者 陈玉 通讯员 伊小东 程辉 7月下旬,随县安居镇延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获评 “湖北省二十强渔民专业合作社。但记者从市经管局了解到,我市像延益合作社这样有一定规模、有实体支撑、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不超过10家,大多数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健全,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高速积累 “量”的同时,如今面临的更迫切的问题,是 “质”的提高。 亟待规范运作 缺乏规范化运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条“短腿”。 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规范运作的基本准则,但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相当部分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都是照搬照抄农业部2007年发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 市经管局局长王万涛说,我市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但是并不能按章办事。章程中规定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能施行,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很大。 带动能力欠佳 随县唐县镇汉冬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2800多名,但面对该镇近8000户的马铃薯种植户,合作社感到力不从心。该社理事长刘克文说,管理和技术力量都很缺乏,难以覆盖到全镇。 随县安居镇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新富也有类似的感受,由于缺乏资金,该社蔬菜交易市场一直未能建成。贺新富说,如果市场建成,辐射周边地区,就能够带动更多的菜农。 据了解,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带动能力弱。 据市经管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90%以上的合作社在村组范围内组建,80%以上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环节,50%以上基本是对过去种养和销售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或整合,对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