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书写忠诚
追记广水市太平乡红日村党支部书记李喜林
作者:宋俊超
本报记者 宋俊超 通讯员 吴小斌 詹吉安 许琦 “牢记宗旨服务乡梓一世勤劳太平乡里为表率,对党忠诚鞠躬尽瘁毕生奉献鄂北大地树楷模。”鲜花翠柏中的挽联,是对一名普通农村党员的最高评价。 他是李喜林,生前担任广水市太平乡红日村党支部书记。7月4日,53岁的他被病魔夺去生命。 旱包子建起清水塘 红日村位于广水市太平乡东南隅,地势高起,形如龟背,薄田岗地多,恶劣的自然条件卡住了全村发展的命脉。 1994年,36岁的李喜林当选为村支书,这一干就是17年。 上任伊始,李喜林就着手解决村里几十年都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大陈家湾与徐家湾村民的用水纠纷。陈家大塘是大陈家湾与徐家湾的公用塘,每逢抗旱时期,两个湾的群众都想从中多放水,数次发生聚众斗殴甚至伤人的恶性事件。 “只有建一个更大的水塘,保证每家每户的农田都有水可用,事情才能彻底解决!”李喜林决定新建一口当家塘堰。他挨门挨户地做群众工作,两个湾的村民最终达成和解,各调出10亩地新建一口堰塘。经过一冬奋战,塘堰建成,从此原塘归大陈家湾管辖,新塘归徐家湾使用,群众拍手称快。 今年6月,广水大旱。李喜林根据红日村现状,提出在舒家湾新建一个泵站。这一建议得到了在红日村了解旱情的领导肯定,当即批准新建舒家湾泵站,要求尽快建成。时间就是收成。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10天时间,舒家湾泵站如期建成。 村民们回忆李喜林最后几个月的日子:去年冬季,村里兴建了1个泵站,今年3月修建了通湾水泥路5.6公里,4月份兴建泵站1座,硬化塘堰3口,5月份清理渠道6公里,6月份抗旱高峰期硬化水渠100多米。多年来,李喜林就是这样为乡亲们奔波着、忙碌着,改变了红日村靠天吃饭的状况。昔日的旱包子,如今沟渠如网。 远山区铺就康庄路 2005年,乡里计划硬化太平至王店公路,国家政策规定每公里补助5万元,而实际造价每公里至少11万元。全乡没有一个村敢申报修路计划,李喜林主动提出从集体资金中拿出10万元,又找本村在外的建筑商方福亮赞助,从而建成了太平乡第一条通村公路。 士气可鼓不可泄。李喜林因势利导,立志修通全村通湾水泥路,彻底改变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修路指标,李喜林找到包工头协商,施工老板终于先行垫资修建通向大陈家湾、舒家湾、李家湾、黄家湾共6公里的水泥路。 今年清明前后,乡亲们发现他经常捂着肚子躲在角落里“休息”。大家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是说“抗旱任务重,工程还没完,我的身体我知道,有时间再说吧!”直到舒家湾泵站顺利建成,李喜林才在家躺了两天。6月13日,家人一再催促他去医院检查,他却说旱情严重,过些日子一定去看看。6月20日,李喜林到广水市一医院检查,结果是肝硬化、胆囊肿,住院4天,病情日渐恶化,转到同济医院,专家会诊为肝脏严重受损。7月1日,李喜林出现肝昏迷并谷肠肿大症状,医生建议肝移植。7月3日,李喜林强打精神对前来看望的乡党委书记、乡长朱汉英说:“红日村一组的泵站地基建设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动工?”由于病情迅速恶化,不想这竟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穷乡村念活致富经 太平乡“吉阳”大蒜驰名中外。作为“吉阳”大蒜的主产区,他主动联系企业深加工,集中土地建基地,发动群众搞生产,红日村大蒜产业迅速走上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道路,大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每年仅此项直接为当地群众户均增收近3万元。 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李喜林决定将全村550亩坡耕地、岗地全部栽上经济林。后经检查验收全部合格,全村9个组462户共享受12.6万元政策补贴,红日村成为全乡第一个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实惠的村,对全乡退耕还林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该村七组党员李延泽前几年看到养猪行情不错,想在家搞“猪粪养鱼、鱼池淤泥肥田种蒜”立体化养殖,但资金不足。李喜林知道情况后,主动联系信用社,最终为他争取到贷款2万元。拿到贷款后挖机师傅却嫌他家偏僻不愿意施工,李喜林又帮他平整土地、开挖塘堰。如今,李延泽家年出栏生猪100多头、鲜鱼5000多斤,家庭纯收入增收达4万余元,而且还带动同村其他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得知李喜林病逝的噩耗,李延泽悲恸地说:“好书记啊!我们富了,你却走了,这让我们如何报答你的恩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