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村官腐败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是建党90周年,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不断纯洁队伍、提高战斗力的斗争史。在这部奋斗史中,村官处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在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挥起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由于少数村官行为不廉洁、处事不公道,既影响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伤害了农民的感情,败坏了党风政风,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度,腐蚀了党的执政根基,因而必须正视村官腐败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 据统计,2008年 1月至2010年12月,广水市查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7件,其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贪污土地补偿、贪污挪用国家直补资金、骗取农业保险、截留救灾物资、侵占村级财物等。从违纪违法类型看,性质相对集中;从违纪违法形式看,共同违法犯罪突出;从违纪违法手段看,方法简单原始;从违纪违法领域看,贪沾土地补偿、惠农资金的案件增多;从违纪违法发展态势看,呈逐年上升之势。究其成因,从主观上看,是因为村官自身素质偏低、宗旨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等等;从客观上分析,则是 村(社区)书记、主任权力过于集中、财务管理有章不循、监督制约软弱无力所致。 要解决好村官腐败问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超前防范,综合治理。 完善村官教育机制。“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长,必浚其泉源”一要抓好素质教育,消除违纪内因。要把学习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思想防线。二要抓好警示教育,遏制腐败动因。通过身边职务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剖析思想演变过程及腐败的危害,使接受警示教育者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断增强法纪和防范意识,克服侥幸心理,做到自警、自省、自律,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三要加强价值观引导,消除犯罪动机。强化个人素质和道德教育,使他们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四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可为与不可为”的明确界限,才能“不越雷池半步”。 完善村官任用机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健全干部任用机制,严把入口关。把握好“三点”:一是严格选拔程序和标准、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拓宽选人渠道、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采取上级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挂职锻炼、大学生当村官,以改善村级班子年龄、学历、政治素养长期不合理局面。二是抓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后备人才库。并进行跟踪考核管理,专门培训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线。三是抓好村官的管理使用,规范从政行为。重点加强村官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放手使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现两委班子要实行末位换位子、摘帽子,形成能者上庸者下,有德者居之的良好氛围。健全村官民主选举制度。要坚持公平、公开原则,真正把那些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勤劳实干、热心为民服务的人选进社区“两委”班子,特别要注意选好主任、书记。同时,对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查处。 完善村官监督机制。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要与检察、审计、公安、经管加强联系,形成惩处、监管合力。二要健全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区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三要加强群众监督意识,强化内部监督。要高度重视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权利。大力推进群众参入村级政务、财务管理,确保“双代管”、“两公开”落到实处。大项支出必须经居民代表讨论通过,小项开支经班子研究决定,防止权力集中、个人做主、少数当家,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和居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三是实施民主评议村官活动,将评议结果与干部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和职务去留直接挂钩,切实加大群众的监督力度。四要加强地方政府行政监管,强化行政监督。督促村委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纠正问题。 完善村官保障机制。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基层工作的投入与保障上,一方面要保证和落实其经费,为基层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其中重点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官工资报酬管理制度,尽量“开前门、走正道”。统计显示,我市村官每年的转移支付仅在3000-5000之间,远远低于全市人均年收入。应结合不同类别的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同时要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和工龄补偿制度,解决村官的后顾之忧。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用正确的、积极的、有利于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的舆论引导,坚持正面形象与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消除社会对村官的一些不正确的评价与态度,营造争先创优、公正廉明、共同创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推进农村工作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作者系广水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 汪维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