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山沟里生、车云山腰里长大的我,对故乡车云山情有独钟。车云山海拔650米,常有云雾缭绕,白云绕青山,恰似车轮运转,因名为“车云山”。小时候,听大人们讲,清朝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诗一首:“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车云山上还有一副诗情画意的对联:“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人去云作车”,横批是“茶山仙境”。父老乡亲经常告诉我们,车云山也叫奶头山,车云山的水就像妈妈的乳汁一样,喝车云山水长大的人都舍不得离开她。
许多人都喜欢春天的车云山,因为车云山的春茶香飘万里。车云山毛尖外形条索细圆挺秀,满毫匀齐,色泽翠绿;内质香气高爽,滋味甘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为人们生活增添了美的享受。人们盛赞车云山毛尖:“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
而我,则更喜欢夏天的车云山。车云山海拔不高,但位置独特。有高山气候,却无高山反应。车云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大者嶙峋耸峙,小者造化精灵。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气候凉爽、风景幽奇、别有天地。车云山盛夏无暑,气候凉爽,“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享有“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传。夏日的风从山的一角徐徐吹来,渐次侵入松涛中。漫步在深山幽谷中,看看迭翠的山峦,望望缭绕的云雾,采一片绿色细细品味阳光的气息,捧一捧泉水悄悄触摸天空的心情,用一种简单的心态静静感受车云山的美丽,那份心旷神怡足以让你回味无穷!
到车云山,一定要去看千佛塔、鹦鹉石、瀑布岩、豆腐干石、擎天柱、双龙寨、青龙寺、千年银杏树等 “车云十景”。鹦鹉石欲鸣欲飞,瀑布岩恢弘大气,擎天柱巍然耸立,双龙寨如诉如泣,豆腐干石香气怡人。千佛塔(亦名仙佛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武则天饮车云山茶医治好了自己的肠胃病,故赏银敕建。站在千佛塔峰顶俯视,只见云海滚滚,好似腾云驾雾,让人领略到车云山的传奇色彩。
在千佛塔遗址附近,有一片茶林间作的生态茶园,人们形容为“大山茶的杰作”。是的,对于种茶者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茶叶。因为这里从未施过化肥农药,从古至今的金奖茶叶均出于此,同时它又是保存至今的千年茶园。“山高云雾出好茶”,只要得知是千佛塔生态茶,善饮者总忍不住一饮为快。
车云山太平常了,很多别的山头同样可以领略它这样的景致;车云山的人太平常了,几百年的山歌唱不出那条幽深的山沟。可是,车云山毕竟是车云山,车云山上的茶叶和稻田的谷子一样多。车云山人祖祖辈辈依附在车云山上,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工具,开拓出万顷茶园。车云山的山歌不仅有辛勤劳作的甘甜,也有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梦幻。作为一个车云山人,车云山的风光、车云山人的勤劳,我如数家珍,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车云山人捧出车云山茶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拓精神。
如今,车云山毛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村民创办了车云山网站,成立了公司,制作了宣传画册,售茶的窗口外延到襄阳、信阳、西安等地,茶叶一度供不应求。
我想,谁造就了车云山,谁就是这片神奇土地的主人;谁铺就了车云山茶的发展路子,谁就弘扬了车云山的茶文化。书写历史的往往不是个体,车云山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它在一代又一代热爱车云山的人们的传承下,带给世人更多的惊喜和梦境。
(余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