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肉鸡王国”
——同星农业公司引领传统农业转型的启示
作者:王董斌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李居正 近日,走进随州经济开发区,只见湖北同星农业公司“亿只鸡”工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这是公司倾力打造的“肉鸡王国”——到“十二五”末,公司可望实现年加工肉鸡2亿只、总产值过100亿元目标。 通常情况下,肉鸡养殖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产业,同星农业却将这个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成功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其奥秘何在? 转变发展方式 1998年8月,杨生洪(现湖北同星农业公司董事长)与人合伙成立了同星农业的前身——随州正发畜牧公司,生产饲料、孵化鸡苗,但生产规模小、市场风险大、技术力量弱、产品附加值低等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企业才有出路!”杨生洪说。 一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仗打响: 抢抓“鸡”遇增规模。看准世界肉鸡生产、销售的广阔前景,同星农业大跨步地走上了扩张之路。从2008年开始,公司投资1亿多元,相继在曾都、广水、随县等地的10多个乡镇建成26个标准化养殖基地,自养商品肉鸡突破3000万只。 精深加工增效益。同星农业投资建成年加工3500万只的屠宰生产线,年加工农产品6万吨的速冻生产线和年循环加工农产品5万吨的高低温冷库。2010年屠宰加工肉鸡12万吨,自产肉鸡加工率达到90%以上。杨生洪透露:“加工利润占整个肉鸡产业链利润的50%。” 科技创新增动力。同星农业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肉鸡屠宰生产线,可做到计数、宰杀、称重、分割、分检等一次完成。鸡舍则引进国外自动环境控制系统和自动加药系统,做到人养设备、设备养鸡。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攻关的“洪山鸡提纯复壮新技术”,已通过省级鉴定,为公司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这些,让同星农业“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省规模最大、肉鸡产业链最完整的农牧企业,全省“亿只鸡”工程示范企业。销售收入也节节攀升,去年达到15.3亿元。 严控质量安全 “民以食为先”。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事关农产品加工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我们公司已经形成了集饲料生产、种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这使公司全过程控制每个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成为现实。”同星农业公司总经理郭明钊自豪地说。 一路探访,记者看见一排排分布在青山绿野之间的现代养殖基地蔚为壮观。为了保障养殖安全,这些养鸡场全部建在远离城区、无污染的坡岗地上,并实行标准化养殖,公司员工一旦进入养鸡场,就要吃住在养鸡场,直到这个批次的肉鸡出栏(平均45天)。 正是凭着这种“全过程控制、标准化生产、产业链经营”的优势,才打造了从养殖源头到餐桌消费的“放心鸡肉”。近年来,同星农业相继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认证和出口注册卫生许可验收备案。 同星农业还实施品牌战略,“同盟”商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机遇”肉鸡分割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公司生产的饲料、鸡苗、冰鲜冷冻品等畅销国内各地。 2009年10月,同星农业依靠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优势被肯德基“相中”,跻身全国31家肯德基核心供应商行列。 创新经营模式 农企与农户的利益链条如何紧紧相联? 起初,同星农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结果遭遇两难:农户分散喂养,质量安全难以控制;受市场价格影响,造成货源不稳定。 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走“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之路。同星农业按这一模式,推行“合同放养、订单回收”经营策略,使公司与养殖农户实现紧密合作,共同掀起了随州养鸡方式的“革命”。 “这种模式由于可采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每人日均饲养量由过去的2000只提高到20000只,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满足了加工需要,又让受聘的农民工不用投入一分钱,只要保证肉鸡成活率,就能获取稳定收入。”郭明钊介绍说。 曾都区南郊办事处养殖能手史世华从与同星农业的合作中尝到甜头:“我按要求标准化养殖,由公司统一供雏(鸡)、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按合同价回收、统一屠宰,稳赚不赔!”目前,同星农业肉鸡养殖基地安置当地农民就业800余人,每年自养和“合同放养”毛鸡5000万只,带动众多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将借‘亿只鸡’工程增规扩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鸡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推动企业上市,打造华中地区‘农’字号产业旗舰!”展望公司发展蓝图,杨生洪信心满怀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