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价连年降,咋就“没感觉”
作者:包东流
本报记者 包东流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9月1日起,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降低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据了解,此次药品降价是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内的第二次降价措施,也是自1998年起发改委决定的第28次降价。然而,日前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多数市民对降价政策的实施效果表示“没感觉”,看病花销越来越大、药品价格越来越贵的感受依然强烈。 部分医院药房有所调价 “此次药品降低最高零售价,涉及到我们医院的一共有16个品种,我们都已经将价格调低。”9月7日上午,记者在随州市中心医院采访时该医院相关人员介绍。这16种药品主要是激素和调节内分泌的药品,其中价格降得比较多的有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原零售价350.75元,调整后零售价为316元,降了30多元;降幅最大的是降纤酶,原零售价26.5元,调整后零售价为15.2元,几乎降了一半。 记者随后来到随州市中医院,了解到该院涉及到降价的药品品种比较少。该医院药剂科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涉及降价的药品在我们医院使用量很少,只有两三种。不过有些药品的零售价还低于此次调整的最高零售价,比如一种阿洛西林的针剂,2克一支的我们省招标价为19.9元,而此次调整的最高零售价为21.9元。” 记者在网上搜寻了相关降价药品的信息,并走访了随城十余家药店,发现此次降价的药品在大多数药房都难以看到踪影。“我们很早就看到新闻知道部分药品要降价,也了解过相关信息,但是这次降价药主要是激素、内分泌、神经系统类用药,患者一般到医院看病后开药,很少到药店购买。”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同时她也表示,目前药店正在盘存库存药品,如果有涉及到降价的药品,将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降价。 药价连降市民表示没感觉 据了解,此次药品降价是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内的第二次降价措施,也是自1998年以来的第28次降价。尽管药品价格连年多次“跳水”,但是记者在采访市民时,大多市民坦言,对药品降价的感觉“不明显”。 “药品降价了吗?没感觉到啊!”当记者就此次部分药品降价采访市民时,李女士很诧异:“我们平时去医院看病,一般情况下,都听医生的,医生说那种药的疗效好,我们就吃那种药。病人首先考虑的是,不管吃什么药、花多少钱,只要自己的病快点好就行了,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也不会想到让医生给自己开降价药。” 市民郭女士则表示,平时喜欢看新闻,知道9月份药品的降价政策,但她感觉疑惑:“为什么药品连年降价,可总感觉买药反而贵了呢?”郭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她患有眼疾,不舒服的时候会滴氯霉素滴眼液来缓解症状。“记得以前买氯霉素滴眼液,一两块钱一瓶,现在同类产品都是10元左右,而这种药也是前年降价目录中的药,也没感觉降。” 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由于处方权掌握在医生手上,如果医生故意避开降价药,给患者开同类型的高价药,那么市民也只能被动接受。 历次降价多数老药“降价死” 在调查采访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民对降价没感觉的原因有二,一是降价药品在所有药品中的比例还是太少;二是“降价死”。“就拿郭女士常用的氯霉素滴眼液来说,2009年调整了两种规格的氯霉素滴眼液,其中一种最高零售价1.3元,这是很多市民经常用的一种药,可是降价后不久,这两种规格的氯霉素滴眼液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规格的氯霉素滴眼液,不在限价目录表里。”这位业内人士说。 日前,记者拿着最近两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降价药品目录表到多家医院、药房寻找,结果发现,降价药品目录表上面所列的降价药品在这些药店一般很难找到,但是与之相类似的同类别药品却有很多,这些类似药品和降价目录上所列的药品不是产品规格对不上,就是没有降价目录上所列的特定厂家所生产的药品。以头孢拉定为例,降价目录上公布的标准是每盒24瓶,每瓶150毫升,但记者所走访的药店中均有销售头孢拉定的,规格却不在降价目录之列。 “目前普通药物同成分、同药效的品种有很多,但药品的价格有很大差别,如果某种规格的药品被列入了降价名录,药店将库存这批降价药品销售完之后,马上就会进同药效却不同厂家生产的类似药品。”一家药房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解决药价虚高应革新体制 那么,该如何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呢?对此,一些市民和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某单位工作的王先生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担起监管责任。“一些药品‘降价死’,这是利益在作怪,因此要杜绝医院、药店因利润不高而人为停止销售降价药品的情况必须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该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查处,要使被降价药品成为医院、药店的常见药。” “要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光靠降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从体制上革除药品流通环节的弊病,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利润。”就如何解决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一名陈姓医生谈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变医疗机构依托药品维持运营的局面,使药价回归到合理价位。陈医生说,比如对廉价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对定点生产企业,由国家出资补贴,或由社会资本补贴,或者是对廉价药品实行“公益性生产”,国家采购,定点配送,既让药企不赔钱生产,又能保证老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药品为何会“降价死” 药品降价是怎样造成“降价死”的?9月7日晚,记者联系上一位从事药品代理销售近10年的蔡先生,他告诉记者,一些药品确实是“降价死”,可更多是“变脸”继续销售。 据蔡先生介绍,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经销商,谁都不愿轻易“降价死”。在发布降低药价的消息后,供货商与零售商之间需要重新协商供货价格,双方都会压低利润。但是如果降价压低了药店、医院的利润,甚至低于以前的采购价,在供销双方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药店或医院就会停售降价药品,而经销商也就不愿做这种药了,这时药厂的这个品种就无法向市场推广,自然就造成了“降价死”。但现实更多 的情况则是,某种规格的药品“登” 上降价目录,于是药品生产厂就会 改变剂型、规格,变成新药再次推向市场,而由于新剂型、规格未被国家限价,所以价格就又高起来了。“在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中,作为药品的销售方,低价药是不受欢迎的。”蔡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