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抢收秋粮促增收
  编者按:粮稳天下安。今年,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灾。大旱之年,秋粮长势如何?农民收成咋样?秋收时节,我市少晴多雨,各地如何应对挑战,让到手的粮食颗粒归仓?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访农户,问专家……
  
  
    曾都:高产示范引领水稻增产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报道:金黄色的稻浪随风翻滚,收割机来往穿梭。连日来,在曾都区府河、何店、南郊等地看到,农民兄弟正利用晴好天气抢割抢收。
    据介绍,该区水稻收割从本月13日左右开始,预计月底将全部收割完毕。目前,农机部门组织了几百台大型收割机活跃田间,帮忙抢收,预计机收面积将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
    曾都区总农艺师陈亮树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虽然夏季遭遇罕见的旱情,但该区干群齐心协力,奋力抗灾,水稻生长期影响不大。再加之全区注重增加科技含量,以高产示范引领水稻增产,在万店、府河各建两个万亩示范片,在洛阳、何店、南郊、北郊各建一个万亩示范片,据测算,这些高产示范片水稻亩产量都在700公斤左右;品种结构优化,区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核心示范区良种补贴力度,引导、激励农民种植优质品种,落实优质稻板块面积20万亩。此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大力推广免耕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等,也是增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据测算,今年该区水稻亩均单产可达到610公斤,比上年增7%。全区水稻可增产1000多万公斤,水稻生产将连续8年实现单产、总产增加。
  
  
    广水:400台收割机忙秋收
  
    本报讯 记者宋俊超、通讯员卢辉报道:金秋九月,正是水稻收割的农忙时节,广水市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秋收生产场面。
    9月14日,广水市骆店乡骆店村几台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往来穿梭。所到之处,稻穗齐刷刷地躺下,稻粒“颗粒归仓”。村民吴秉辉忙着搬运稻谷,“我种了6斗田,收割机半个小时就割完了,又省时间、又省钱,今年的稻谷又增了产。”
    在李店乡中心村,村民池圣全说:“去年,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买了台收割机,开始到市内外进行秋收作业,一天可以收割水稻四五十亩,一年纯收入达6万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不断升温,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为解决秋收缺劳力难题,该市提前在“农机跨区作业直通车”网页上发布了水稻种植面积等机收信息;开通了跨区机收服务热线,主动为收割机械提供零配件供应和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公安、交通等部门,全力保障“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的畅通。同时,该市农机部门还通过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机效益,积极组织农机作业大户开展耕、种、收、运“一条龙”作业和跨区作业服务。该市农机局副局长余亮桥说,预计今年秋季机收面积可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
    目前,随着收割高峰期的到来,400多台本、外地水稻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忙秋收。
  
  
    随县:精收细收颗粒归仓
  
    本报讯 记者张清、通讯员鲍亚忠、江开军报道:“亩产可达1400斤,今年粮价上涨,粮食增收已成定局。”9月14日,随县厉山镇沙城村谢家明的17亩水稻开镰收割,看到收割机开进金色稻田,谢家明满脸喜悦。
    大旱之年,随县引导农户全力抗旱,及时调整秋粮种植结构。统计显示,全县适时抢插中稻68万亩,先后改种玉米、豆类、薯类等旱作物20.5万亩。由于中后期雨量适中,光照充足,病虫危害轻,水稻呈现出稻穗大、结实率高和千粒重增加的新格局,为丰收奠定基础。
    近期,低温多雨天气造成随县部分地区农作物成熟晚、脱水慢。为抢抓秋收进度,随县把秋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地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机械优势,共组织收割机械500多台,确保机收面积达80%以上,为秋收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据随县粮食局反映,当前常规稻市场收购价为1.2元/斤,优质稻为1.3元/斤,同比上涨20%以上,收购价格和涨价幅度均创近10年新高。目前,粮食局已备足收购资金,保证秋粮敞开收购不打白条。
    “大灾之年能增收,我们以后种粮食就放心多了。”小林镇大坡岭村的吴文强今年种了120亩水稻,在少晴多雨的天气下,他正采用“熟一块,收一块”的办法,做到精收细收,抢晴晾晒,颗粒归仓。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抢收秋粮促增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