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外债不存在偿还风险
6425亿美元外债主要用于发展生产
新华社9月17日电 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普遍采用借用外债发展本国经济的政策,我国也不例外。9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已达6425.2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我国外债借自哪里?规模怎样?偿还能力如何? 6425亿美元外债中,中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是借债大户。统计显示,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45.39%;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占30.38%;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13.01%;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占9.77%;中资企业债务余额占1.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的宗旨,将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机电等产业,从最新统计看,目前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占23.79%;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占12.53%;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8.1%;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3.85%;投向房地产业的占5.03%。 有人质疑,我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何不用这些钱进行投资,反而从境外借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茂生对说,外债和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不一样。外汇储备是企业结汇形成的,虽然从理论上讲也是国家财富,可以用来投资,但目前还未建立借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机制,这样的渠道现在还没有打通。外储不能随便用,其风险如何承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认为,我国短期外债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余额占短期外债余额的75%。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大多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背景,其增长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基本上相适应,因此,这部分短期外债占比上升不会影响我国外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