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贩菜记——清晨体验“菜贩”生活
作者:陈巧玲
本报记者 陈巧玲 “我们每天早上3点多就去批发蔬菜,这么早起床,你能行吗?”早前,当我和附近菜场的摊主商量着能否随他们一起卖一回菜的时候,不少人都这样反问道。从批发市场购菜,再到菜场卖菜,每天与蔬菜打交道,常常被人们称作“菜贩子”的工作虽然简单,其实并不轻松。 9月11日凌晨4点,天还没亮,记者沿着清冷的街道匆匆赶往市内最大的蔬菜集散地——黄龙蔬菜批发市场。在路上碰到了骑着三轮车的“菜贩”裴新昌,“隔天就是中秋节了,赶着去进点菜,天亮之前好回五眼桥菜场出摊。” 在临近黄龙菜场的地方,街道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暗淡的路灯下隐隐可以看到满载各种蔬菜的车辆来往穿梭。秋风吹过让人不禁打个寒颤,50多岁的裴新昌穿着厚厚的旧棉衣,使劲蹬着三轮车说:“每天3点半左右是批发市场交易的最高峰,其实现在人还不算多。” 凌晨4点半,蔬菜交易市场已是繁忙一片。“果然来晚了,葱都卖光了。一般这个时候,屋子里都是满载大葱的货车……”从侧门的空屋走过,裴新昌感叹道。深吸一口气,果然有浓浓的葱味。看来“菜贩”们显然对交易大厅的每一个角落都了若指掌。裴新昌每走到一处总会拿出电筒细细的察看一番,“价格相同的蔬菜,质量有时会有差别,需要特别留心。” 来到一辆批发包菜的货车前,裴新昌跳上车开始拿着电筒挑选蔬菜,我见状也赶紧跟上,帮着牵塑料袋。“都是批发的,不要掰掉外面的菜叶!”一旁的批发商叫道。裴新昌举起手中的包菜示意了一下,低头继续挑菜。蔬菜批发价都差不多,裴新昌和老板稍微讨价还价一番,称重结算时免去了一些零头。由于当天的芹菜很畅销,菜贩们将货车围了好几圈,裴新昌等了好一会儿才拿到两捆芹菜,“今天芹菜卖俏了,价格也涨了点!” 5点左右,天还未亮,裴新昌把三轮车上的菜整理一番,匆匆骑车往回走。在五眼桥菜场的出口处看到了裴新昌的妻子邱春妮,她正在附近从菜农手里批量采购一些本地菜,有空心菜、老黄瓜、苋菜等等。在菜场她不时停下脚步,翻看菜摊上打成捆的蔬菜、询问一下菜价,最后总是反复走多个来回才下定决心购买,“本地菜产量大,利润比较薄,只好多比较一些。” 6点30分,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菜贩们才陆续装载好货物向各自的菜摊奔去。裴新昌把三轮车交给了妻子。“颜色不同的蔬菜搭配摆放,这样看起来好看一些。”邱春妮一边解释,一边将土豆、黄瓜、空心菜等有序地摆开。 “需要点什么菜?”当顾客前来挑菜的时候,邱春泥微笑着第一时间伸手递上装菜的空塑料袋。偶尔碰到特别挑剔的顾客,甚至说几句难听的话,她也总是微笑处之。谈起起早摸黑的卖菜生活,邱春妮笑笑说:“卖菜说起来简单,却是个辛苦活。让大家能吃上新鲜菜,我们两口子也好挣钱养活自己,感觉很踏实。” 8点左右,菜场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和裴新昌一起来回忙碌三个多小时,我早已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了,可对他们来说一天的卖菜生活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