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师手把手教学生
本报记者 彭润
上课能否找到教室,上下学有无时间观念,与同学是否好好相处……家中有子初入学,家长担心,老师操心。刚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小朋友们已经度过了3周左右的校园生活。在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要求,孩子们的表现是否尽如人意?
刚入学的孩子难“招架”
“学校里最热闹的班级多半是一年级,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孩子的哭闹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担任曾都区岁丰学校一(四)班班主任的魏从珍老师谈起孩子们刚入学时的表现,感受颇深。
聊起这群刚入小学的孩子,说起他们的种种“状况”,同为岁丰学校一年级班主任的刘婕老师也是一肚子话:找不到自己的教室,记不住上学、放学的时间,分不清上、下课铃声;与同学相处,不是你把我掐疼了,就是我把你碰哭了;上课好动,想说话就说话,想走动就走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说,上小学之前还有一年学前班的学习作了铺垫,初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则面临着生活环境的骤变。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一个班二十几个孩子,大概有一半孩子在哭。老师下课,浑身上下都是鼻涕、眼泪。”曾都区一幼袁琪琳老师说。
刚入学的孩子难“招架”,这话,不仅仅是老师说,家长们也是如此评价。网友“琪琪QZ”便在网上发帖“倒苦水”:“每次送宝宝入园,都得跟他斗智斗勇,总要讨价还价半天,得到了满意的承诺,孩子才不情愿地离开我的怀抱……”
家长学校要做足“功课”
“孩子们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内心排斥、恐惧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重要的是,家长、学校要做足‘功课’,帮孩子们实现顺利过渡。”袁琪琳说。
她告诉记者,在往年,入园第一月,小班的孩子往往是哭成一片。这个学期却有了新变化。他们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入园不足两周,只有两个班有孩子偶尔哭闹,其他孩子已适应了园里的生活,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这跟我们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有关。”袁琪琳认为。
今年秋季开学之前,曾都区一幼对初入园幼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幼儿家长前来报名时,让家长有的放矢做好孩子入学前准备工作。9月1日、2日,家长全程陪同,帮助孩子适应环境、了解学校常规。然后,召开家长会进行沟通。此后,要求家长每次送孩子时减少逗留时间,循序渐进地让孩子适应新环境。
首先要当个“好妈妈”
谈起如何在教学中让孩子们“走上正轨”,接受采访的老师们观点一致:多些耐心,多些鼓励!
基于这一原则,岁丰学校采取了“幼儿的保教模式”与“小学一年级上课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该校魏从珍老师总结出,要当好初入学孩子的老师,首先要当个 “好妈妈”。“孩子们遇到你,说‘老师好’,这时候,无论认不认得这孩子,作为老师,都应亲切地回应一声 ‘同学好’。”魏从珍老师说。“孩子们犯错时,不一定要马上批评,要给他讲道理,明白这样做的危害。当孩子们做了对的事情,则一定要马上表扬。”
通常,学前幼儿、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要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上,一是要不断地提醒,二是丰富活动的内容。比如,看到有孩子上课说话,老师喊“小嘴巴”,孩子们喊“不说话”。这对说话的小朋友来说,是种提醒,也营造了班级的活泼气氛。在组织教学时,要用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