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校园学技术
作者:陈云
本报记者 陈云 通讯员 刘正主 高中毕业后再“回炉”读中职,或是放弃一份已从事多年的工作,重返中职校园学习,尽管在外打工时月工资已超5000元……在随州机电工程学校,就有这么一群不走寻常路的学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一种人生可能? 追求自力更生 今年23岁的王星,是随州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比班上同学大出好几岁。2009年高中毕业后,想着父母的劳累、家里经济条件,作为长子的他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妹妹。 在武汉打工一年,王星一直在堂哥公司帮忙打理网店,做网络客服。因公司是亲戚所开,王星的打工生活不算辛苦。“包吃包住,一个月工资约1600元,工作也很轻松。”他说。但轻松、简单的生活渐渐地让他感到枯燥,不够充实。工作大半年了,自己似乎没有学到什么,没有多大成长。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希望能学点什么提升自我。 当他看到刚初中毕业的妹妹拿着机电工程学校的招生简章时,和妹妹一起报了名。他用自己打工时所存的钱替自己和妹妹缴了学费。“中职学校学制短、学技术快,学费相对大学而言也不贵,且每年还有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不会给家里带来多大的经济压力。”王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他的理想是将来能从事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让人生多一种可能 今年春季入学的谭圆,学的是汽修专业。在他的右手腕处有一道明显的烫伤疤痕,这是在餐馆打工四年的“证明”。初中毕业后,他去了厦门一家餐馆打工。从服务员做起,四年的辛苦之后,谭圆可以炒菜独当一面了,工资也涨到了近3000元。但这时,他却辞了工作,回到家乡随州读书。谭圆说,做出这一决定自己也考虑了很久,毕竟已经工作了四年。但技能的单一让他内心极不踏实,他报了学校的汽修专业,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打工期间一点点攒下的。他说,“毕业后要是有合适的机会,也还是可以从事餐饮行业。学汽修是想多掌握一种技能,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种选择。” 杨昆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3年,跟着父亲在工地上干。因主要从事高速公路损坏路段爆破、维修,来校前月工资已达5000元。但他一直担心:“哪天这活干不了,还能干什么?”于是,他返校学技术。 掌握一技之长 据了解,在随州机电工程学校,在社会上工作后再返校学技能的,像王星、杨昆等这种情况的占少数。更多的人是打工时工作太累、工资太低,让他们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难以生存。 王涛和同专业的龚晚峰一样,进机电工程学校之前,曾在北京、深圳等地辗转打工一年多,做过洗车工,也在工地上干过体力活。因家贫过早开始赚钱养家的他,当被问起为什么放弃打工又回到学校上学,他想了想,说:“打工太累了,还是学门技能吧。”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自2007年秋季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